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要小心!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只是當下不知道這是起因於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壓力」來得快去得快,症狀也很快退去,例如,某件事讓人緊張、睡不好、頻尿等,在事件過後也很快就回復正常。但假如壓力一直沒有退去,那麼就可能因為某些特定的症狀去看特定的科別。

 

 

自律神經因為壓力而失調

壓力與個性,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撇開生理上的失常,根據統計,個性急躁、愛操心、容易緊張、反應激烈、抗壓性較弱、愛鑽牛角尖、完美主義者等,較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簡單來說,自律神經就像是條橡皮筋,適當使用,能維持長久良好的彈性與功能。但如果一直將這條橡皮筋拉在緊繃狀態,長期下來,橡皮筋自然失去彈性,也失去原有功能。

現代人生活忙碌,除了工作,還有來自家庭、經濟與人際關係等壓力。適當的壓力是動力,但是當壓力超乎自己所能承受的程度而讓自己一直處在緊繃狀態,便很容易引發自律神經的失調,因為,橡皮筋失去彈性、鬆了,交感神經就一直處於高位,翹翹板兩端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律神經失去了應該一上一下的平衡。

 

 

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

自律神經「管很大」,全身器官都受到它支配,影響的部位非常多,當自律神經失調,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不適症狀。然而每個人的症狀可能完全不同,因為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同、身體反應度也不盡相同,例如,當自律神經失調時,

A 先生可能出現肌肉痠痛、頭暈、耳鳴;

B 先生可能出現喉嚨異物感、皮膚發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

C 小姐可能出現腸胃功能不佳、多汗、頻尿、…,

D 小姐可能是全身倦怠、失眠、焦慮。

(詳見表格,資料來自臨床統計)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這樣做

快節奏的文明社會,不想要有任何壓力,真的很不容易。不過,只要能透過適當管道舒緩壓力,就可以緩解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舒緩壓力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慢、慢、慢」,還有讓「心情愉悅」

 

  • 深呼吸、靜坐、冥想

現代人自律神經失調多半是交感神經「太亢奮、太活躍」,「慢」這個舉動以讓副交感神經稍稍增強,讓過於傾向交感神經的翹翹板恢復平衡。想要讓身體慢下來,可以利用『腹式呼吸』。

『自律神經』管很大,但就是不讓你管!這篇文章裡,體內的臟器全由自律神經控制,『呼吸』是少數我們能夠自我控制的自律神經,記住,只有部分。讀者可以憋氣試試,但憋不了太久,因為太久沒呼吸、缺氧會掛掉,自律神經不會讓你這麼做,它會拿回主控權。慢慢、深深地吸氣直到腹部鼓起、再慢慢吐氣,「慢」會讓副交感神經佔優勢,人得以放鬆。藉深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簡單又容易。另外,靜坐或冥想也能達到緩和情緒的效果。

 

  • 均衡的食物

大腦的神經細胞,需靠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傳達訊息,包括乙醯膽鹼、GABA、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褪黑激素、腦內啡等等,其中和情緒、壓力相關的有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大都屬蛋白質、胜肽類,是由各種胺基酸合成而來。富含胺基酸的食物可以從肉品、禽肉、海產、深海魚、蛋、乳製品、豆類中獲得。這些食物可以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維持神經的作用穩定,建議適量攝取。

另外,維生素 B 群、鈣、鎂、鋅也是維持情緒穩定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可從五穀類、燕麥、綠色蔬菜、海藻、堅果中獲得。

 

  • 適當的運動

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增加腦內啡和血清素,讓人放鬆、愉悅。運動不是要你汗如雨下、氣喘如牛,運動量過大,反會造成呼吸淺而快,提高交感神經的作用。那麼,什麼是好的運動?例如,健走,可以邊走邊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活絡,不但效果好也安全,況且運動流汗,能夠恢復自律神經調節體溫的能力;多外出曬曬太陽製造維生素 D,不僅調節血清素濃度,也有助睡眠

 

  • 不要替自律神經製造「敵人」

夜間是副交感神經能夠好好發揮的時刻,硬是熬夜不睡,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光是不睡覺這一項就足以讓自律神經失調。熬夜、睡眠不足是自律神經的大敵。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嗎?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它只是一個統稱、一個概念,而且沒有明顯、特定的症狀。意思是出現的症狀都很普通,而且和許多一般的疾病相似,例如,有人去看了神經內科、腸胃科,甚至到泌尿科、皮膚科就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使去看病,找不出原因也無法對症下藥。因此,當讀者反覆就診、檢查卻無法找到明確的病因時,就要高度懷疑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

雖然說自律神經失調不一定要仰賴藥物治療,但如果沒有遇到對的醫師,往往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被診斷出來。

當身體不適,也嘗試了各種努力之後,症狀仍無法獲得適當的緩解,那麼就該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參考資料:

  1.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2. Dysautonomia
  3. A Complete Guide to Manage Dysautonomia: Symptom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4. What’s to know about dysautonomia?
  5. Clinical Evidence of Dysautonomia
  6. Why Dysautonomia Is Often Misdiagnosed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