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居家快篩、核酸檢測(PCR)與Ct值

當我們每天看著疫情指揮中心報告有關疫情、又或者聽專家學者在談論疫情時,經常可以聽到幾個關鍵字:PCR、Ct值。許多民眾並不是非常了解Ct的原理,以及納悶為何Ct值高較高時傳染力反而低,Ct值低時傳染力反而較高

快篩

 

另外,衛生福利部也已經開放家用快篩供民眾在家自我篩檢,快篩和PCR檢測有何不同?今天我們就一併來討論這幾個名詞。

 

 

家用快篩容易有偽陰性、偽陽性

不需特殊儀器與專業醫護人員操作,一般民眾就能利用家用快篩來檢測病毒的蛋白質(抗原)或者是核酸

  • 優點:報告最快15-30分鐘就能知道結果。
  • 缺點: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上都比較低,可能出現偽陰性、偽陽性。

 

一直以來我們篩檢新冠病毒的方法都是以PCR核酸檢測為主,但為了因應突發的疫情變化,各縣市地方政府及指揮中心針對高風險的族群進行定點快篩,目的在找出可能的隱藏感染源。

而同樣因應國內疫情以及感染原不明的確診病例,開放民眾可以在藥局、藥妝店、四大超商買到家用快篩試劑,除了找出疑似陽性個案,也讓擔心外出接受快篩可能造成群聚感染的民眾可以自己在家裡檢測是否可能感染

 

要提醒民眾,使用前必須詳細閱讀說明書、請教藥師如何操作,才能提高快篩的準確性

家用快篩的種類

 

像居家驗孕一樣,只能看出有懷孕(二條線)/沒懷孕(一條線),而無法得知荷爾蒙的濃度、什麼時候懷孕。家用快篩也是一樣,只能看得出陰性(一條線)或陽性(兩條線),無法得知病毒量,也無法放大病毒RNA的濃度訊號,因此在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上都比PCR檢測低。

 

因此,當家用快篩的結果呈現『陰性』時:

  • 有可能真的是陰性。
  • 但如果確實有受到感染,病毒量卻又不足(感染前期或是後期),這個陰性就可能是『偽陰性』

 

事實上,家用快篩的偽陰性比較常見,偽陽性比率平均約5%(沒染疫卻快篩陽性),偽陰性比率平均約20%。因此,想得知是否真的感染,仍需經PCR檢測

 

 

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使用快篩

那麼,哪些人適合使用家用快篩劑?

 

家用快篩試劑適合於可能被感染比例較高的地區,例如,確診數較多的地區、確診者足跡熱區、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

因此,若在盛行率低的情況下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可能導致大量的偽陽性,當這麼多偽陽性前往醫院再度接受核酸檢驗,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PCR檢測與Ct值:Ct值愈低,傳染力愈強

1:PCR是全球性的標準檢驗

當快篩是陽性,也需要再經PCR檢測,也才算是確診。

PCR檢測全名是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

PCR檢測是全球作為是否確診的標準檢測,能檢測出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遺傳物質

  • 優點:準確度高,病毒量低也可檢驗出。
  • 缺點:耗時、成本高,而且需要在生物安全二級以上的實驗室,由專業設備與專業人員執行。

 

2:Ct值30,指的是檢體病毒基因被放大(複製)2的30次方倍才被觀測

Ct值的全名『cycle threshold value』,中文翻譯為『循環數閥值』。

 

新冠病毒超級迷你、超小隻!平均比細菌小1000倍,也只有一般流感病毒的1/10。

  • 外型上,細菌可以在一般顯微鏡下就能觀察到,這麼小的病毒則需要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到。
  • 內部的遺傳物質,細菌的基因雖然很簡單,但它可以自己生存、繁殖,而病毒更簡單,通常只有一個基因,無法自己繁殖,所以病毒需要寄生宿主幫它複製、繁殖

 

因此,對這個超迷你的病毒,即使拿到它的遺傳物質(新冠肺炎病毒是RNA),這麼少的基因,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觀測到,所以需要透過PCR放大(複製)基因。在實驗室中,每將病毒基因放大一次(複製一次),就是1單位的Ct值,也就是2的1次方倍,換句話說,Ct值30就代表將檢體病毒基因放大2的30次方倍才被觀測。

例如,如果採檢到的病毒RNA濃度很高,PCR檢測只要放大(複製)12次,就能觀測到病毒濃度,Ct值的數值就是12,也代表具有高度的傳染力;相反的,當PCR檢測必須放大(複製)35次才能觀測到病毒RNA濃度,35這個指述就比較高,也代表比較沒有傳染力。

 

 

Ct值僅作參考,臺灣『採陰』標準比美日寬鬆

Ct值提供一個參考數值,用來判斷檢體是陽性或陰性,只是一參考值,不是絕對值、也不是二分法。主因在於Ct值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 : 樣品來源、病程發展、採樣細胞不足、樣品運輸保存方式等,都有可能影響Ct值高低。

 

況且,新冠病毒是新型傳染病毒,科學家們對它也不熟悉,國際上對確診的Ct值並沒有一致標準

各國判定的陰性、陽性標準不太相同。臺灣最新標準為,只要病例的Ct值35,就算是採檢陰性;而美國和日本則訂Ct值40以上才認定為採檢陰性。臺灣的標準比美日寬鬆一點。

這也說明為何不少人在臺灣檢測為『陰性』,『出國後卻被驗出陽性』的原因。

以臺灣現行規定,Ct值35為確診(陽性),如果介於35~40之間,就會再採檢第二次,以便確認。

 

 

目前我們依然處在新冠肺炎的二級警戒當中,因此呼籲大家,避免染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況且這些都是我們能自主做得到的事情,避免新冠疫情擴散,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參考資料:

  1. Episode #14 – COVID-19 – Tests
  2. One number could help reveal how infectious a COVID-19 patient is. Should test results include it?
  3. Explained: COVID-19 PCR Testing and Cycle Thresholds
  4. Coronavirus test: What is the Ct value in the RT-PCR test?
  5.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cycle threshold (Ct) values in COVID-19 testing
  6. COVID-19 PCR Test Could Tell Us More. “CT” Explained.
  7. Rapid antigen testing
  8. COVID-19 Guidance: Considerations for Rapid Antigen Point-of-Care Screening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暑—實驗室診斷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