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瑜伽、跑馬拉松,潛水活動也逐漸熱門起來。臺灣四面環海,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水上活動,甚至不遠千里前往小琉球等地方潛水。對熱愛海上活動的人而言,潛水不但能親近海洋,幸運的話還能與海龜共舞。
今天不談需要水肺裝備的專業潛水,來談談一般的潛水活動,這類潛水可以分為浮潛(Snorkeling)與自由潛水(Free-diving)。它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你只需化身人魚享受水流包圍,而不需要水肺複雜的設備和訓練就能悠游於海裡,在與海洋生物互動時也不會受氣泡干擾。
但是潛水活動有陸地上活動所看不見的危險性,例如,耳內與肺部壓力性損傷(氣壓傷,barotrauma)、『潛水夫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就是因為水的壓力所造成的。
潛水是健身的好方法
潛水不是普通的游泳,它比較像在是在海裡練瑜珈。經常從事潛水運動可以讓全身肌肉發達,提高肌耐力、柔韌度與速度。除此之外,對生理功能也多所助益。
研究證明,人在水裡活動時受到的阻力是空氣的883倍。水的阻力會加大所有運動的難度,做任何動作所需的力量是在陸地上所需6倍以上。如果想健身,潛水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潛水可以健身的另一原因是水的熱傳導係數是空氣的25倍,帶走體溫的速率非常快。例如,一顆剛煮熟、燒燙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冷卻的速度比放在空氣中快得多;運動過後沖個澡,是不是很快就涼快舒適許多?所以,潛水時即使靜止不動,身體的熱能也很快被水吸走,身體需要不斷地消耗能量、不斷地產熱才不會失溫,因此光泡在水裡就會消耗身體很多熱量。
根據統計,在水中運動20分鐘的所消耗的能量,勝過在陸地上運動1個小時。經過數據分析,潛水每小時可消耗900卡路里,還能全方位訓練手臂、腰部、臀部和大腿線條(偷偷幻想一下人魚線、馬甲線)。
不過,自由潛水也暗藏危險,因為自由潛水的潛水深度可能達到20公尺,甚至更深,那就會跟水肺潛水有一樣有減壓的風險。
因此,不適合自由潛水的人,可以選擇浮潛,因為浮潛只使用一根呼吸管在水面上游泳,沒有水壓的問題。
常見自由潛水的危險性—耳內與肺部氣壓傷(barotrauma)
這些傷害都是『水的壓力』所造成的。所謂的氣壓傷(barotrauma),指潛水時,由於水壓變化(下潛時壓力變大、上浮時壓力變小)而產生的疾病。
當你站在陸地上,身體所承受的壓力是1大氣壓(1ATM,大氣壓力),每潛入10公尺就增加1大氣壓,一旦潛入30公尺,身體將承受4大氣壓(1ATM氣壓+3ATM水壓)。水的密度比空氣大得多,潛水時,水深的微小變化就可以導致水壓力發生很大變化。
耳朵氣壓傷(Ear barotrauma)
搭過飛機的人都知道,當飛機到達一定的高度時,常感覺耳朵悶悶的、脹脹的,但並不會疼痛。這是因為在高空,氣壓降低影響耳內的壓力平衡。
人類耳、咽之間有耳咽管(或稱歐式管),用來平衡中耳壓力與外界大氣壓力。一旦壓力發生變化(變大或變小),導致耳咽管內空氣不平衡,就會產生耳鳴、甚至疼痛感。
類似的症狀也會出現在特定職業中,例如,潛水員進行打撈作業,還有就是自由潛水。下水時,水壓變大,上浮時,水壓降低,不論是哪種狀況,都可能讓耳壓不平衡,導致耳部疼痛、耳鳴、暈眩、顏面神經輕癱等症狀以及其它併發症。
潛水後如果感到耳鳴不適,可以先臥床休息幾天,若症狀依然未改善,請諮詢專業醫師。
肺氣壓傷(pulmonary barotraumas)
水壓隨著潛水深度而增加,肺臟會被壓縮,肺泡體積變小,愈來愈扁(肺泡裡的空氣體積,隨壓力增加而減小),過度壓縮的肺泡會留下多餘的空腔,空腔內變成負壓,肺臟的組織液與血液會滲入以彌補多出來的空腔(肺泡積水)。由於液體不可被壓縮,這些液體可以幫助胸腔抵抗巨大的水壓。
但是,當浮上來時,原本該保留的空間被體液塞滿、體液來不及退去,肺泡內的氣體因為壓力降低而膨脹,由於空間不足可能導致肺泡組織脹破。這就是所謂的『肺部氣壓傷』以及其併發症。
潛水夫病,也是壓力惹的禍
想像一下,你手拿瓶裝汽水。當你扭開瓶蓋,不但會發出嘶嘶聲,還可以看見汽水冒出許多漂亮的氣泡。原理是汽水工廠將二氧化碳加壓溶進糖水裡,當你打開汽水瓶,裡面的二氧化碳因為壓力減低(減壓)到一大氣壓,便化成氣泡浮出表面。不過,在還沒開瓶之前,你看不到二氧化碳,因為它們全溶解在糖水裡。
上圖的亨利定律顯示:當壓力加大,空氣溶解度會增加,當空氣大量溶進血液裡,血液裡的空氣也會跑進全身組織。當浮出時,溶解在體內的氣體化成氣泡。
潛水夫病的原理也是一樣,都是因為壓力
很多人都誤以為自由潛水不會引發潛水夫症,這觀念不是很正確。潛水夫症同樣會發生,只是機率較低、症狀也較不明顯,因為自由潛水不會潛得太深,時間也不會太長。
潛水結束,如果回到水面的過程太快(減壓太快,像快速打開汽水瓶蓋),血管內、身體組織內的空氣因壓力驟減,氣體會解離出來,形成氣泡,導致血管、組織『空氣栓塞』(嚴重可能全身都在冒氣泡、氣阻塞),造成器官功能失調、甚至全身系統病變,若沒有接受醫學治療有可能因此喪命。這就是所謂的『潛水夫病』。
潛水夫病的症狀與可能的發病期
假期到來,潛水是不是在你的連假規劃裡?如果是,記得潛水時,別潛水太深、別待在水裡太久、也別太快升到水面,只要小心謹慎,仍能充分享受潛水的樂趣。另外,如果身體有狀況,例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暈眩症、高低血壓、耳朵疾病、眼疾、感冒等等,並不適合從事潛水活動。
參考資料:
- Snorkeling, freediving, and skin diving: what’s the difference?
- Snorkeling vs. Freediving – What’s the difference?
- Barotrauma
- Barotrauma
- Barotrauma/Decompression Sickness
- Decompression Sickness. What Is It?
- Decompression Sickness
- What Is Decompression Sickness, and How Does It Happen?
- Barotrauma/Decompression Sic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