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父母親,未來也都會老,這是人類從來都無法逃避的事實—衰老。衰老是疾病嗎?有科學家說老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但也有人說老化只是發生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但無論如何,隨著身體逐漸老化,細胞能力下降、基因複製錯誤的累積,都可能導致心臟血管疾病、關節炎、癌症等等發生,以及我們這個章節要談的『認知功能障礙』— 失智症(Dementia,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等多種)。
所謂的『認知功能障礙』,放在日常生活上,就是長輩常忘記某些事情、剛剛說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不認得親友、迷路、妄想、幻覺、易怒、攻擊、躁鬱、淡漠等等,或是可能無法執行高階認知的活動,例如,做決定、處理財務等…,都是失智症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人類大腦功能非常複雜,認知功能的定義包括語言、記憶、行動、知覺、情感、社交、人格等等,如果長輩有一項或多項的認知能力受到影響,且這些認知缺陷會干擾日常獨立活動的進行,就可以被診斷為失智症。
失智症與老化的差別
老化是細胞逐漸自然衰老、死亡的過程,大腦神經的敏銳度會下降;但失智症是神經不正常的退化,退化速度比老化快很多,而且會出現一些自然老化不太會出現的問題,甚至是完全失去原有的功能。
例如,「一時想不起名字,但過一會就想起來」,就比較接近老化;但如果剛剛說過的話馬上就忘記、記不起熟人名字、不認識親友、才說過的話立刻就否認自己曾講過、迷路等等,就比較像是失智症。
腦部是高度分化、極端精密的區域,除了負責了肢體的運動與協調,也負責語言、思考等認知功能的表達,因此一旦失智退化或腦中風之後,影響的就不只是肢體活動,思考力下降、判斷力下降、記憶變差等情形都會隨著腦神經退化而出現。
延伸閱讀:糖引爆失智症!
診斷、治療交給醫生,預防需要靠自己
針對失智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中樞神經,包含大腦和脊隨),因為,中樞神經細胞死亡後不會再生,但或許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
但讀者可能會問,有些人手指被切斷並且以外科手術縫合之後,是可以某些程度的恢復神經功能。是的,這屬於周圍神經,而且必須在細胞體仍然是完整的情況下,軸突可以往前生長,當軸突末梢達到目的端,手指神經的感覺、活動功能就可以(部份)恢復。(詳見下圖)
但是中樞神經細胞(大腦、脊隨)受傷、死亡,例如如:老化、疾病、腦中風、車禍傷及腦或脊髓(例如,車禍時脊髓受傷可能導致下半身癱瘓),會造成逐漸衰老致死。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現代人非常重要的課題。怎麼做?要『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相對風險下降近 60%。
- 多動腦
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相對風險下降近 50%。例如,打麻將、閱讀、寫作、繪畫、烹飪、編織、旅遊、參觀博物館等等。
- 多與人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相對風險下降 40%;孤獨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 2 倍以上,孤獨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快。
- 健康飲食
例如,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 70%,也能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建議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物,少食用飽和性脂肪、多攝取魚肉等等,食物中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胡蘿蔔素、穀胱甘肽等),更保護腦部減少自由基的攻擊。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 高血壓、高血糖、心臟血管疾病都會增加腦中風的機會,腦中風就是血管型失智症的成因。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高血壓且未治療者,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 5 倍。建議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同時調整飲食、適當運動。
- 少喝酒、少抽菸。
一旦腦神經發生病變,幾乎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靠自己預防失智症最是妥當。
參考資料:
- Dementia
- The Truth About Aging and Dementia
- What Is Dementia?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aging and dementia
- Normal ageing vs dementia
- Age-Related Memory Loss
- Is it Alzheimer’s or just signs of aging?
- Enhanc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The Challenges
-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in the C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