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師的說法,民眾常說的「消化不好」,指的是「腹脹」或「腹瀉」;「不會消化」,指的是「便秘」。不管怎樣,吃飯皇帝大,吃完飯不管是「消化不錯」、「消化不好」、「不會消化」、「不會吸收」,都跟消化、吸收有關,最後當然跟排便有關。
「消化」與「吸收」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首要先把大分子食物消化(分解)成小分子之後,才能被小腸細胞吸收,不能被吸收的殘渣(糞便)會從肛門排出。而這裡的消化(分解),也是我們之前文章所談的「新陳代謝」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新陳代謝不是只有熱量與減肥—看得見、看不見的,全都是!
那麼,讀者真的清楚吃下肚的食物發生了什麼事?
食物很香,為什麼糞便是臭的?不管吃了什麼,便便大都是黃的?吃下去的食物要多久的時間才會變成糞便排出來?
現在來看看消化系統是怎麼做到的。
消化吸收是這樣運作方式
我們利用簡單的表格說明腸胃道是怎樣把食物消化、吸收。
吃下的食物,「消化」從口腔開始,直到十二指腸;「吸收」從空腸開始,直到大腸。
整個消化道很長,消化、吸收過程很漫長:
- 停留在胃的時間平均 2 ~ 4 小時;
- 小腸長度約 5 ~ 6 公尺,食物通過小腸需 3 ~ 7 小時(可能更長);
- 殘渣進入大腸,大腸約 1.5 公尺,通過時間平均 10 ~ 15 小時。
所以,正常的消化、吸收,吃進去的食物平均要 24 小時以上殘渣才會從肛門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