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最夯的疫苗新聞:雙盲、解盲、EUA、免疫橋接!

雙盲』、『解盲」』是新藥、疫苗研發過程的必經之路。

讀者最近會不會因為社會疫苗問題紛紛擾擾而感到憂心?各單位、名嘴、醫療專業人士紛紛跳下來參一腳。而這幾天,國內疫情依然嚴峻之際,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解盲』,反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

 

單盲與雙盲

 

什麼是『解盲』?

以前也有類似的議題,但話題猶如曇花一現,大概是民眾覺得『事不關己』而沒有付出太多的心思去了解。今天不同,除了疫苗是大家現在想打都不一定打得到之外,它的爭議性也是造成專家學者紛紛表達意見的原因。

 

 

什麼是雙盲、解盲?

其實不只是雙盲,還有單盲與三盲,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嚴謹度』:三盲>雙盲>單盲。

 

藥物、疫苗(也是藥物)在上市前需要經過動物試驗與人體試驗(附註)。在人體試驗中,研究分析者為了降低執行偏差,會透過盲化(Blinding or Masking)進行試驗,包含:

  • 單盲研究(Single-blind study)
  • 雙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
  • 三盲研究(Triple-blind study)
  • 直到研究結束,進行資料解盲(Unblind)與分析

藥物臨床試驗

附註:
一般新藥物臨床試驗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期(Phase I ),最典型的試驗為人體藥理學:始於新藥品首次用在人體。這個階段的研究通常沒有治療性目的。可能用在自願、健康受試驗者或某些特定受試驗者族群進行試驗。若有顯著潛在毒性的藥品,例如細胞毒性,通常以病患進行研究。
第二期(Phase II ),最典型的試驗為治療探索:一般是以病人進行療效探索為主要目標的試驗。
第三期(Phase III ),最典型的研究種類為治療確認:主要目的為顯示或確認治療效益的試驗。
第四期(Phase IV ),各類型的試驗-治療用途:始於藥品核准上市之後。

 

 

臨床試驗,2期與3期差在哪?

去年歐美疫情爆發,美國、英國、歐盟等先進國家的政府都砸大錢支持藥廠研發疫苗,當時進行的比較快、也是目前可以接種的疫苗是:

  • 英國牛津大學與AstraZeneca合作開發的AZ疫苗
  • 美國輝瑞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研發的輝瑞/BNT疫苗
  •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莫德納(Moderna)所研發的疫苗
  • 美國嬌生(J&J)疫苗

 

上述國際疫苗全部是經過臨床一期、二期試驗,並在『三期臨床試驗進行期間』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後,才開始施打。

高端疫苗之所以引起爭議,原因在於沒有經過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

 

臨床二期與臨床三期差別在哪裡?

  • 二期是測試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例如,有抗體),實驗人數通常數百人;
  • 三期關鍵在於大規模測試,實驗人數需上萬人,也就是真正讓疫苗『上戰場』,證明疫苗有效性

 

高端二期臨床實驗得知中和抗體濃度(抗體陽轉率達99.8%),中和抗體的幾何平均效價(GMT titer)為662(大於600),看起來似乎不錯,但這數值無法說明好壞,因為打過疫苗後體內會出現抗體很正常。但實際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必須要經三期臨床實驗才有結果

 

 

緊急使用授權(EUA)是什麼?

正常而言,藥品、疫苗從開發到上市時間動輒10年以上。當這些藥品開發到差不多階段並且想要尋求上市時,都必須經過藥政單位的嚴謹審查才能上市。

但面對像新冠肺炎這種緊急情況,原本還要花數個月~數年的審查機制根本來不及。藥政單位該怎麼辦?

 

緊急使用授權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公共健康遭受危險時提供的特殊授權方式。EUA給予FDA權限,在公共危急造成的CBRN(Chemical化學、Biological生物、Radiological輻射、Nuclear核能)威脅時,對社會大眾進行的保護措施。因此,只要疫苗在臨床實驗過程證明具有一定效力及安全性,便可簡化申請與審查流程,盡速上市並施打,這讓原本動輒10年以上的研發過程,縮短至數個月就能完成。

 

現在臺灣疫情升溫,正是疫苗需求最殷切的時刻,指揮中心日前解釋,高端等國產疫苗擴大二期收件,基本上可以視為二、三期的延續計畫,尤其第二期進行的是安全性試驗,這樣規模若能夠通過,疫苗安全性就不會有問題。

而食藥署首度公布的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標準,除了臨床試驗報告要有3000名受試者的安全性資料,國產疫苗二期臨床試驗中,受試者體內中和抗體效價必須證明不比AZ疫苗差,是評估疫苗有效性關鍵。

 

 

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又是什麼?

國產疫苗受試者體內中和抗體效價不得低於接種AZ疫苗者,是評估國產疫苗有效性關鍵。

 

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意指將受試者同樣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一組接種『待試驗疫苗』(指國產疫苗)另一組則接種『已核准具備某群體臨床保護力的疫苗』(指AZ疫苗)

國產疫苗免疫橋接

基於疫苗作用機轉相同,在接種後於同一時間點,採用同一確效的檢驗方法,抽血檢驗並比較兩組疫苗在人體誘發的中和抗體效價(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亦即體內抗體的濃度,以此作為療效的替代指標

若疫苗所誘發的抗體反應程度相當,則原本已確立的疫苗保護力,可藉此橋接到新使用群體,這是一種行之有年的做法,已獲得歐盟、南韓的認可。

 

 

免疫橋接什麼情況下會使用?

過去提到免疫橋接,大多是應用於同一種疫苗產品的製程或配方出現重大調整、接種方式改變、或不同施打對象的比較性臨床試驗,藉此支持疫苗產品的變更以及使用的正當性。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若國產要等到第三期臨床試驗通過,多則數年的進程恐怕緩不濟急,為了能盡快將安全有效的疫苗送上抗疫最前線,才會出現免疫橋接的替代措施。

 

 

雖然目前國產疫苗已有明顯的進展,但畢竟疫苗是要打進人體,該怎麼用科學方式證實其有效性還要能夠取得民眾的信任,這需要更多的檢驗與時間。

 

 

參考資料:

  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blind, double-blind and triple-blind studies?
  2. Double-Blind Study
  3. What Happens in a Clinical Trial?
  4. Types and Phases of Clinical Trials
  5. Phases of clinical trials
  6.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7. A Immuno-bridging and Immunization Schedules Study of COVID-19 Vaccine (Vero Cell), Inactivated (COVID-19)
  8. What is the role of immunobrid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COVID-19 vaccines?
  9. 食藥署廣納並參考專家意見,訂定國產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標準,透過嚴謹審查確保疫苗品質安全有效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