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大家耳熟能詳,但你聽過『糞菌移植』嗎?

『糞菌移植』(fecal bacterial transplantation)是一種極端的治療腸道菌群失衡的方式,但是今天的主題不是要討論如何『糞菌移植』,而是為什麼會慘到需要做『糞菌移植』?重點還是在探討腸道好菌、壞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討論『糞菌移植』前,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是好菌、那些又是壞菌?為什麼會養出這麼多壞菌?

 

 

好菌與壞菌有這麼多

常聽科學家說,物種的多樣性對自然界非常重要,因為多樣性容易維持生態的平衡。在人體內也存在著一個小小生態微環境,就是我們的腸道菌群。體內這個微生態裡也有各色各樣的微生物,默默維繫著人體的腸道小生態系的平衡。就人體的利益而言,這微生物群被科學家區分成好菌、壞菌、中性(間)菌。

好菌與壞菌有這麼多

至於糞鏈球菌、非病原性大腸桿菌、腸球菌、脆弱類桿菌、厭氧性鏈球菌、酵母菌、黴菌、麴菌和優桿菌等等是屬於牆頭草的中性(中間)菌,當好菌佔優勢,它們就乖乖的、靠向好菌;如果壞菌佔優勢,它們就跟著壞菌一起作怪。

 

 

人體是如何『養』出壞菌?

腸道菌群失衡,就有可能帶來腸道菌的『生態危機』,因為當壞菌獨大,會對生理、情緒造成極大的影響。

 

延伸閱讀:腸道菌叢不平衡可能引起許多疾病!

腸道菌種不平衡恐致病

科學家在非洲坦尚尼亞找到與古早時代相近的族群——哈扎人,他們腸道菌種的種類,幾乎是西方人的2倍。而居住在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阿秋爾人,也跟哈札人一樣,腸道裡同樣有著豐富種類的微菌群。即使是不同的族群、居住在不同的區域,共同的特徵是,他們過著較為原始的生活

 

然而,享受便利生活、飲食資源豐富的現代人,為何反而『養不出』豐富的腸道菌群生態?若不提基因的影響,純粹就外來因素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腸道菌相:

  • 藥物或抗生素:近代醫學對抗生素的高度使用,是一大關鍵因素,因為抗生素對好菌、壞菌一律通殺。或者若因病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破壞腸道菌相。
  • 精製飲食:膳食纖維是腸道菌的營養來源,膳食纖維滋養腸道好菌,如果攝取不足,好菌少了食物來源,就會讓壞菌乘勢而起,最後造成腸胃道菌相失衡;而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則是破壞腸道菌相的元兇。
  • 衛生習慣:過度清潔等同精緻飲食,食物太單一、洗得太乾淨,也會影響腸道菌相。食物中的化學添加物,更讓上述情況雪上加霜
  • 工作壓力、睡眠不足:之前的文章中提及,『菌-腸-腦軸線』,情緒與腸道菌同屬一條軸線,長期因壓力、睡眠不足會影響腸胃道正常運作,例如,導致拉肚子或出現便秘。

 

延伸閱讀腸道是第二大 腸道菌會跟大腦溝通!Ⅰ

延伸閱讀:腸道是第二大腦 — 腸道菌會跟大腦溝通!Ⅱ

 

現在你知道了是什麼原因會把腸胃道的壞菌養大,如果你也有這些生活上的不良習性,那就千萬要小心注意了!

 

 

壞菌多,醫師下猛藥——『糞菌移植』

簡單的說,『糞菌移植』就是從健康的人的大便提取腸道菌,1是利用腸道內視鏡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移植到病患的腸道裡,或2將菌叢包入膠囊(糞菌膠囊,pour pill),以口服的方法吞入提取自健康腸道的菌群(有點類似吃的益生菌)。

當不良的習慣持續著,腸道好菌逐漸流失,失去了好菌的保護,壞菌做大、作怪導致身體生病,為了尋回缺失的好菌,醫生們想出了一劑猛藥——『糞菌移植』

 

荷蘭的臨床試驗,證實了利用腸道內視鏡做『糞菌移植』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效力:在經『糞菌移植』後,有94%的病人痊癒,而使用抗生素療法只有30%的治癒率。

在使用了糞菌移植之後,接著也出現了『糞菌膠囊』的口服療法。更有甚者,還出現了新創產業『糞便銀行』。

看到這裡,不免讓人驚訝,人類的糞便開始變得珍貴起來。看來,腸道菌群,即將帶來新的科學革命。

 

 

怎麼吃?該吃什麼?

不論是哪種方式的『糞菌移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噁心?請相信科學家們,除非逼不得已,否則科學家也不會想出這麼另類的治療方式,重點是,它是有效的。

反倒是要問問讀者,何以會走到這個地步呢?問題的癥結在於,腸道菌群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產生健康問題,而『糞菌移植』就是用來處理無法以一般方式處理的嚴重腸道問題。

如果不想走到這般田地,日常生活要怎麼做呢?

 

多吃高纖蔬果、發酵食品,給好菌足夠的食物

  • 要讓好菌能夠持續在體內生長繁殖,最好的方法是多吃高纖蔬果
  • 多吃天然發酵食品,例如,泡菜、優格、味噌、納豆、蔬果發酵液等。植物性乳酸菌比動物性乳酸菌好。植物性包括泡菜、味噌、蔬果發酵液等,而動物性乳酸菌包括優酪乳、乾酪等。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益生菌以及其代謝產物,對菌叢平衡具有不可抹滅的效果!
  • 想要補充好菌,也可以選購市售的益生菌:

— 多種菌種比單一菌種好,畢竟體內需要的是腸道菌群的『多樣性』。

— 特殊包埋技術,如晶球、多層包埋等,讓吃下的菌體有更高的存活機率。

 

少吃高脂高蛋白食物、少碰加工化學物

例如,少吃香腸、火腿、熱狗等這些加工食品。

當腸道有很好的環境,益菌留下來的機率自然會提高。

 

延伸閱讀:腸道的住戶 為什麼要吃益生菌!

延伸閱讀:保健食品該在空腹、隨餐或睡前吃?要看哪一種

 

腸道菌群的研究雖然已經很多,但要得到更明確的數據,科學家們還有好長的路要走。截至目前,研究表明,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人,體內微生物群更多樣化,雖然還不是很清楚植物性食物改變腸道菌群是如何發生的,不過,大部分科學家給出的建議是,多吃綠色蔬菜。

 

 

參考資料:

  1.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understanding a hidden metabolic organ
  2. Digestive disorders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3. Gut microbiota in human metabolic health and disease
  4.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5.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6. The Human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7. Fecal Transplantation (Bacteriotherapy)
  8.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9.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perspective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