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開始延燒,防疫當前,量體溫成了例行公事,臺灣的各大公共場所都有設置體溫檢測站,若有出現發燒情形就無法進入。雖然很多人知道 38℃ 代表發燒,但讀者可能不清楚身體為何會『發燒』。而目前施打疫苗如火如荼地展開,發燒也成了打疫苗的副作用之一,因此,有人說需要退燒。
先不提打疫苗所出現的發燒現象,事實上,感染很多種疾病時都會出現發燒這種症狀,既然是『症狀』,表示身體在告訴你『我不對勁了,要小心!』。那麼,我們先來看看身體會什麼會發燒,發燒對身體又有什麼好處與壞處。
為什麼會發燒?發燒會把腦袋燒壞嗎?
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近年醫學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才發現我們對於發燒有許多錯誤觀念。研究證明,發燒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讀者若曾有過皮膚過敏症狀,此時患處可能會有『紅、腫、熱、痛』的現象,代表這地方是處在『發炎狀態』,記住,熱、溫度升高是其中一個症狀,雖然它是局部的;另外,生活中一般感冒(流感)也會有發燒現象,這時候的發燒是中樞神經(下視丘)的調節。
腦部下視丘的位置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平時健康、沒生病的時候體溫是設定維持在37 ℃左右。
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例如,感冒病毒、腸病毒、中耳炎(細菌)、腎臟發炎(身體內部發炎反應)等,白血球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進而使體溫的定位點往上調升,進而導致所謂的『發燒』。
這時候的發燒,代表身體免疫系統在啟動,如果用大量退燒藥壓抑發燒,等同壓制免疫系統效能,當免疫系統無法殺死外來病原體,反而導致病原體增生,因而增加敗血症或是感染的死亡率。可以這麼說,發燒可說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
發燒只是症狀,是身體在告訴你『有狀況』。而發燒的原因很多,很多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可能只是單純的發燒,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出發燒原因,而不是把體溫壓抑下來。
發燒會把腦袋燒壞嗎?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發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一般發燒很少超過41.5℃,而身體細胞可以承受的溫度,大約到42℃。除非是中樞神經感染,例如,腦膜炎、腦炎等,少數狀況可能會燒得更高,但不會如大家擔心的『燒壞腦袋』。後續結果真有腦損傷,是因為腦膜炎、腦炎等疾病沒有及時處理而造成的嚴重感染所造成的損害,並不是因為發燒。
發燒,好處多於壞處,但這些人要小心發燒
發燒對人體的好處
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因此,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
發燒對人體的壞處,這些人要特別注意
發燒表示會產生更多的熱量,因此會增加氧氣消耗、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狀況對於健康的人影響很有限。但若患有慢性疾病、心肺功能不佳的人,要特別小心。
發燒(溫度升高)等於讓身體新陳代謝速度變高,心跳加速、血液循環速度也加快,可能會加重心肺的負擔,甚至造成心衰竭或肺部受損。
因此,有以下慢性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身體症狀的變化,即使體溫沒有特別高,但若出現暈眩、喘不過氣等症狀,要趕快送醫。
-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 慢性、嚴重貧血
- 糖尿病與其它代謝異常
- 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 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體溫變化,受很多因素影響
人體的溫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年齡(孩童代謝高,體溫較高;老人代謝低,體溫較低)、性別(女性>男性)、月經周期、情緒、運動、抽菸喝酒、藥物。
一般人,一天之中體溫也不會完全一樣,清晨時候最低,傍晚的時候最高,各個部位的溫度也不完全相同。
另外,有些人體溫偏低,僅有35-35℃,而有些人本來體溫比較高,即便是早晨體溫就達37℃,下午就升至37.5℃以上。
因此,測量體溫真正的用意不是比較不同人的體溫差別,而是自己的體溫變化。因此,在量體溫之前,靜坐休息15~30 分鐘,會更準確,因為喝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都會增加體溫。
參考資料:
- Fever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 Fever: Symptoms, Causes, Care & Treatment – Cleveland Clinic
- Fever: suppress or let it ride?
- Fever: How it stimulates the immune system
- Fevers Can Be Good for You
- Fever Facts: High Temperature Causes and Treatments
- Fever: What you need to know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的叮嚀:打破發燒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