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敷個面膜、躺在沙發上休息放鬆心情,是不是有種寵愛自己的幸福感呢?除了平時敷面膜,也有人用來作為約會、聚餐前的急救用面膜,讓自己可以頂著水嫩的肌膚出現在眾親友面前。
台灣人愛敷面膜,千真萬確。不論是實體店面、購物網站,都能發掘到各式各樣的面膜,款式有片狀、泥狀、凝膠狀、撕除式、乳霜狀等面膜;在功能訴求上,有去粉刺、保濕、美白、抗皺、抗氧化等等不一而足。
根據統計,銷量最大的是片狀面膜,而在功能訴求上,需求量最大的莫過於保濕、美白,最大原因應該是在敷過面膜後,皮膚會即刻變得水嫩、有光澤而受到各年齡層美眉青睞。
敷面膜,無論是想要幸福感或是廠商訴求的有效性,請記住,適合皮膚需求才是最好的面膜!
面膜功能,要看劑型、成分而定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面膜有哪些劑型、還有真正功能為何。
由上面表格可以看出,面膜的功能,主要在於劑型、成分。假設,明明是黏土面膜或撕除式面膜,卻強調面膜可以幫助皮膚保濕、美白、抗老、修復、…,這樣的說法太誇張,因為這兩類面膜在敷臉的過程中都會變乾,即使含有美白、修復成分,這些成分也都會被鎖進面膜裡,無法滲入皮膚。
但也有人說,這兩類面膜確實可以達到『美白效果』啊!是的,這是因為面膜吸毛囊的油脂、剝除了角質所達到的『清透效果』,並非是美白成分所成就的功能,所以不必多花錢買這些訴求,簡單的成分就已足夠。
上述無論是何種面膜,即使保濕型的片狀面膜,敷時間都不宜太久(10-15分鐘最適當),因為它們都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面膜接觸皮膚過久而造成的刺激性反應),讓皮膚出現泛紅、刺癢、灼熱等症狀。
依皮膚需求選擇、而不是以膚質選擇面膜
如果你的皮膚需要深層清潔、清除粉刺,就選用泥狀面膜或撕除式面膜;如果想要保濕、滋養、美白、抗皺等功能,可以選擇片狀、乳霜或凝膠面膜。由於劑型的限制,一種面膜的功能不可能包山包海,不可能一瓶抵萬瓶。
延伸閱讀:肌膚要的其實不多 — 極簡美肌三步驟!
什麼時候是敷面膜最好的時機?
皮膚有需要的時候再敷就可以了。即使是保濕類面膜,也不適合天天敷,就像是你根本不餓,別人卻一直強迫你吃東西,你可能會吃到吐。如果皮膚沒有乾燥缺水,就不需要特別敷保濕面膜。因此,面膜根本不用天天敷,只會浪費金錢與時間。
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面膜都含有香料與防腐劑,而面膜是『密封式』、會『強迫』皮膚吸收成分,能否吸收到有效成分還是其次,如果讓太多的刺激性(香料、防腐劑、多元醇等)物質滲入皮膚,造成皮膚敏感或過敏,反而得不償失。不論任何面膜,都不建議天天敷。
一旦敷完面膜,即使皮膚是濕潤狀態,還是需要塗抹一般的保濕、鎖濕保養品,因為這種保濕效果只是暫時性,而非敷完面膜之後就放任不管。
安全敷面膜,你可以這樣做
依照功能來區分,面膜大都可以達到訴求的效果,但也不是所有膚況下都可以敷面膜。先想一想,當皮膚有挫傷或割傷,即使是碰到水都疼痛無比。因此,如果皮膚有傷口、曬傷、發炎、紅腫或過敏等情形,無論是哪種面膜,都不能使用,因為所有成分都可能再次刺激,讓不佳的膚況更雪上加霜。
如果真的想避開市售面膜所含的香料、防腐劑等可能刺激皮膚的成分,你可以購買乾燥的面膜紙,只要加水敷臉就能補水;或者洗完臉用後,利用溫毛巾濕敷,也能達到暫時補水的效果,最後再塗抹鎖濕乳霜,不必再多花錢也能用擁有水潤肌膚。
居家敷臉進階版,取平常保養用的保濕霜或乳霜,厚塗一層,就成了乳霜面膜、或晚安面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