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的美味眾所皆知,尤其夏天到了,又冰又甜的珍奶是大家的心頭肉。說珍奶「闇黑」不是陰謀論,不是珍珠奶茶暗藏哪些不為人知的化學物質,也不是珍珠有毒,而是在甜美可口的背後,暗藏著「糖」少為人知的黑暗面。
營養專家建議要我們多吃食物(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形食物),少吃食品(經過加工的變形食物),珍奶是不折不扣的食品,但是碰到它(或任何冷飲),所有規則都不適用,因為在大家心目中,珍珠奶茶宛如來自天堂的禮物,不僅能滿足口慾,更是充實心靈的聖品。
含糖飲料與糖化、糖化終產物(AGEs)
喝過不加糖的珍珠奶茶嗎?平心而論,真的沒那麼好喝,含糖多寡是關鍵之一。喝加糖的珍奶沒有問題,重點在是否常喝?除了珍奶,是否也把其它含糖飲品當茶喝?
首先要知道身體沒有糖不行,身體必須維持一定的血糖濃度才能正常運作(低血糖會出現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頭暈無力、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吃糖提供身體熱量,尤其是大腦只吃糖(只以葡萄糖當作能量),沒有糖真的不行。重點在,再好的東西食用過量都會有風險,就像再好的藥物吃多了也是毒藥。糖也是一樣,不論是哪種糖。
研究已經證實攝取過多糖分會引起肥胖、蛀牙等問題。但最近十年來的研究更直指,不只是蔗糖,目前被大量用在各種飲料、食品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 HFCS)(台灣直接稱為果糖),更容易危害健康,例如,高血脂、脂肪肝、痛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甚至癌症。
造成這麼多慢性疾病的元兇並不是糖本身,而是所謂的「糖化」,蛋白質與糖結合後形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所導致的。
糖化與糖化終產物(AGEs)
我們常說,身體是肉做的,肉代表是「蛋白質」。確實是,身體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到處都是蛋白質),舉凡:
- 結構:肌肉、皮膚(特別是膠原蛋白)、心臟組織、血紅素、…;
- 功能:胰島素、各種消化酵素、…。
而蛋白質很容易與糖糾纏在一起,蛋白質被糖黏上後就稱為「糖化」。糖化後的蛋白質最後會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就會失去原本的功效,例如,皮膚結構變形、胰島素失去降血糖功能、血紅素失去攜帶氧氣功能、…等等。
就拿可以攜帶氧氣的血紅素說明遭受糖化之後血紅素的功能受到怎樣的影響。血紅素的主要功能,是將呼吸進來的氧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給細胞利用。成人男性血紅素的正常值為 13.0~18.0 gm/dl,女性為 11.0~16.0 gm/dl (取男性與女性的中間值:15.0gm/dl ),當血紅素濃度降低(貧血)或失去功能,組織就會缺氧。
「糖化血色素」,對糖尿病患應該不陌生,是用來確診糖尿病的數據之一。當糖化血色素數值達 6.5% 以上,就被確定為糖尿病。
假設一個人的糖化血色素數值為 10.0%,代表有 1.5 gm/dl (平均值 15.0的 10%)的血紅素被「糖化」,血紅素濃度本身並沒有減少,而是被糖化後的血紅素失去攜帶氧氣的功能。少了這部分的血紅素攜帶氧氣,身體氧氣就比較不足,變得容易疲累,甚至不明原因的全身痠痛,而你卻找不到原因。
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在 4.0-5.6% 之間。所謂正常值,意思是即使沒有糖尿病,在正常情況下,血紅素也會被糖化。有血糖就會促進血紅素糖化,這個化學變化隨時都在進行。血紅素會因為糖化導致退化、失去功能,其它不同的蛋白質受糖化之後也會失去功能。
由於糖化過程不需要經過酵素的作用(需要酵素作用的化學反應通常會發生在特定部位),因此身體的每個地方(肝臟、腎臟、胰臟、皮膚等等)都可能發生糖化,導致AGEs會在全身各處形成,慢慢累積之後造成各種慢性疾病與老化。
既然糖化無法避免,但是可以想辦法降低或減少糖化終產物產生。所以,沒事不要讓過量的糖在體內流竄,最快的方法是少喝含糖飲料。
檸檬和冰塊,讓你吞下更多的糖
回頭說珍珠奶茶與含糖飲料。夏天喝含糖飲料,加冰塊喝起來會更暢快。慘的是,冰冷會降低舌頭對甜味的感受度,同樣的甜度,常溫喝剛剛好,但冰冰喝,就必須多加一點糖,喝起來的甜度感受才會像常溫時喝那樣(見下圖),夏天喝冰珍奶,容易吞下更多的糖。讀者試著回想,冰冰的時甜度剛剛好的可樂,沒有冰過的可樂是不是很甜?
另外,偏酸的飲品也會讓人吞進更多的糖。為了調整酸味,酸性飲料會加入更多的糖,糖會調整味覺對酸度的感受。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單吃檸檬片很酸,但是如果沾糖一起吃下,感覺就沒那麼酸。其實檸檬酸度不變,而是糖改變了味覺讓人覺得沒那麼酸。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很多人心裡會想,人生無常,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因為你不會知道是明天還 是意外會先到來,這也沒錯。不過如果你活得夠久,許多因為年輕時不好的飲食習慣造成的慢性疾病就會慢慢出現。慢性疾病,意味著,這個疾病可能會跟著你一輩子。喝與不喝,將來你都會後悔。
隨著人類演化,大腦對「甜食」比較有反應。吃糖,味覺接受器將訊息送到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就會覺得滿足,糖會挾持「大腦獎賞迴路」,你會記得吃糖的美好、幸福的感覺。就像吸菸或吸食毒品一樣,大腦會一直想要那種快樂的感覺,於是對甜食你會情不自禁想一吃再吃,可以這麼說,你已經對糖「上癮」了。但就像毒品一樣,毒品會越吸越重。往後要達到同等的幸福感,要攝取更大量的糖,於是越吃越甜、越吃越多。
正常情況下,體內正常的糖都會讓身體糖化,過量的糖只會讓身體糖化現象雪上加霜。滿足了大腦對糖的渴望,它回報你身體,除了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痛風、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都是未來可能面對的。因此最好能戒含糖飲料。請牢記一件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糖上癮就像吸毒,直接斷糖,談何容易!
先減量吧!慢慢減,不要急。
如果每天喝,改成每星期喝兩、三次,…。
從全糖改成半糖(或少糖),…到無糖;
從全冰改成少冰、甚至去冰,…。
含糖飲品並不會因此就從你生活中消失,你不是無敵鐵金剛,仍會偶而為之。到最後,就像糖尿病患者控制甜食一樣,可以吃甜食,只要適量也不會有問題,只要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試著少喝(戒)含糖飲料,不試試看,你怎知道自己做不到?
參考資料:
- Glycation
- Dietary Sugars and Endogenous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Emerging Mechanisms of Disease
- Glycated haemoglobin (HbA1c)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 Evidence for sugar addiction: Behavioral and neurochemic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excessive sugar intake
- Temperature Affects Human Sweet Taste via At Least Two Mechanisms
- Sugar Addiction: From Evolution to Revolution
- Break Your Sugar Addiction in 10 Days
- Why Is Sugar Addiction A Problem?
- Sugar Addiction – Symptoms, Causes, and How to Break Free
- How to break the sugar habit-and help your health in th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