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了保暖,在寒流來襲時把自己穿得像肉粽一樣,不但視覺看起來臃腫,還可能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發熱衣(發熱褲)的發明,近年來成了時尚界的明星商品,不只設計新潮,只要薄薄一件就能常保溫暖,且非常顯瘦!
但您是否好奇,發熱衣原理是什麼?怎麼穿才能達到真正保暖效果?
讀者可能想笑,不就是件衣服,穿上去就對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發熱衣保暖,然而皮膚科醫師卻指出,有些人並不適合穿發熱衣,可能導致濕疹、發癢、紅腫、起疹子等過敏狀況。衣服似乎大有玄機,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為什麼!
發熱衣的發熱原理
一件可以重複洗滌的發熱衣,沒有裝電池、無法充電或其它能量來源,絕對不是衣服本身會發熱,而是利用衣服材料的『能量轉換原理』製造出來的。
發熱衣的發熱原理大致分為2種:
第1種原理是『吸濕發熱』
以『聚丙烯酸酯』有機材料為主,它有很好的吸濕能力。
當來自身體散發的水蒸氣被纖維吸收、靜止之後,水蒸氣轉變成水會放『熱』(水變成水蒸氣要吸熱),可達到升溫的效果,在此同時,發熱衣還要能保溫、排掉已經吸附在發熱衣的水分,才能夠達到重複吸濕、發熱、排汗的循環。
這類發熱衣並無法產生額外的熱能,它是利用自己身體的溫度『保暖』:把身體散出的熱(利用蒸發水分散出體內的熱)重新利用,並不是真的『發熱』。
第2種原理是『吸光發熱』
另一種是所謂的『遠紅外線放射性』原理:利用陶瓷或是氧化鋯將『可見光』轉成紅外線,達到發熱的效果。
重點就在『可見光』,可見光簡單地說就是光線,可以是天然的日光或人造的日光燈等光線。這些添加『遠紅外線微粒』的衣服要能發熱,前提是必須要接觸到『可見光』。
可是,一般發熱衣都是當貼身內衣穿,這類發熱衣無法接觸光線,若在這種狀況下使用,它的作用並不大。
發熱衣錯誤的穿法
人一整天就算什麼都不做,也會釋放出差不多800ml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正是發熱衣保暖的關鍵。身體釋放水蒸氣後,會被貼身發熱衣的纖維捕捉到,然後保留在裡面。
按照這個原理,如果穿錯了,會達不到發熱的效果:
- 發熱衣裡面再穿一層衣服:這樣發熱衣無法吸收到水蒸氣,無法發熱。
- 尺寸太大:如果不夠貼身同樣無法捕捉到散發的水蒸氣,也無法發熱。
- 流汗太多:發熱衣纖維無法排出大量汗水,衣服濕了會不舒服也無法保暖。
如果你穿了發熱衣,卻覺得一點也不熱,原因可能就在這裡。
再重複一次,如果在早晚氣溫低、在郊外或在山上,可能會覺得禦寒的效果不錯;但在中午、室內、在被窩裡,如果身體如果因為太熱而大量出汗,發熱衣無法排出超量的汗水,汗就悶在衣服裡面,結果是又濕又熱。
所以記住,這類發熱衣,必須貼著身體皮膚,是當內衣穿,而且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臺灣的天氣很少低於10度以下,海島型氣候、濕度高,身上的水分不易蒸發,冬天室內室外溫差大,嚴格說起來並不太適合。
這些人不適合穿發熱衣
由於發熱衣是貼身穿著,一整天穿下來,皮膚像洗三溫暖:發熱、出汗、冷卻、發熱、出汗、冷卻、…。而當汗水悶在裡面,很容易出現發癢、紅疹等不適症狀。因此,建議以下讀者別輕易嘗試發熱衣:
- 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與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發癢、起疹。
- 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
- 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患對溫度調控較慢,一旦流汗,會癢刺得更不舒服。
- 冬季癢:皮膚乾燥、脫屑,若又悶在發熱衣裡,會讓全身刺癢、發紅。
延伸閱讀:讓人崩潰的『熱過敏』,是『物理性慢性蕁麻疹』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