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得躁鬱症,腸子也會!

腸躁症(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概的意思是腸子得了跟排便有關的「躁鬱症」(躁+鬱),因此,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症狀,腹瀉或便秘,或者兩者交替出現。腸躁症發作的時候,也可能伴隨腹痛、腹脹、放屁、腸道發出怪聲音等症狀。少部分的腸躁症患者會比較嚴重,雖然會對日常、社交生活造成影響,但並不會危及生命或導致其它嚴重疾病。

腸躁症

 

根據統計,在已開發國家中約有10~15%的人受到腸躁症的影響。罹患腸躁症以女性居多,人數約為男性的2倍,且通常在45歲前發作。腸躁症狀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因此有專家說,腸躁症是現代文明病,與壓力有很大的關連,所以青壯年居多,而女人又比男人感性,情緒容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腸道的表現

 

 

腸躁症和其它腸道疾病的區別—如何診斷?

之前的文章不斷提及,器官會生病的原因只有兩個,一是結構異常(凹進去或凸出來、感染發炎等等),另一個就是功能異常。罹患腸躁症的腸道結構沒有問題,它是『慢性』腸胃道『功能障礙』的疾病,『反覆』腹痛、腹脹、排便習慣、糞便型態(腹瀉或便秘)改變。

既然腸躁症對腸道造成腹瀉或便秘等腸道症狀,那麼,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得了腸躁症、只是一般的便秘或腹瀉、或是其它腸道疾病?沒辦法,由於腸躁症是功能異常,而且發生的機轉依舊不明,因此,要確診是否為腸躁症,只能以排除其它疾病的方式得知。(詳見下面表格)

常見腸道疾病

 

延伸閱讀潰瘍性大腸(結腸)炎讓腸道遍體麟傷!

 

排除其它疾病有以下方法:

  • 大腸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腸道是否有瘜肉或腫瘤、發炎或潰瘍,可以排除是否為大腸腫瘤、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
  • 血便不是腸躁症會出現的症狀,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檢驗腸道是否出血。
  • 一般或感染型腹瀉,病程不長,以感染性腸炎而言,3天就能痊癒;還可以利用糞便細菌培養、寄生蟲或阿米巴檢查,以確定是否因感染而引起的腹瀉。
  • 如果腸躁症出現的症狀是便秘,即使是醫師也很難區別這是單純的便秘或是腸躁症所引起的。

 

目前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腸躁症診斷標準為Rome IV定義,

主要條件:

  1. 症狀至少6個月前開始
  2. 最近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發生一天以上的反覆性疼痛

 

合併下列3項之其中2項(或以上)症狀,即可診斷腸躁症:

  • 腹痛、脹氣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暫時紓解
  • 排便次數的改變,如便秘或腹瀉
  • 大便型態的改變,如變硬、稀軟便或水便等

 

腸躁症的症狀是週期性出現,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停止,然後再發作。症狀若一直持續發生,建議就醫檢查以排除其它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腸躁症是發生了什麼事?

目前醫界的共識是,腸躁症與腸子本身無關,可能由多重因子所導致。根據研究,可能機轉有3:

  • 腸蠕動功能異常

收縮力增強,使食物沒有被完整消化完就排出,造成腹瀉;收縮力減弱,使糞便停留過久而變硬,造成便秘

 

  • 腸道過度敏感

腸道過度敏感,對刺激的耐受度下降,只要一點點的刺激就會有感覺(平常這一點點的刺激不會發生什麼事),造成患者腹脹、腹痛以及強烈的排便感。

 

  • 腸神經系統異常

腸神經系統與大腦間的溝通失調,導致腸道分泌、活動與感覺的功能失常,引起腹瀉、便祕或腹痛。

 

延伸閱讀:腸道是第二大腦 腸道菌會跟大腦溝通!Ⅰ

延伸閱讀:腸道是第二大腦 — 腸道菌會跟大腦溝通!Ⅱ

 

總結上述三點,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精神壓力(焦慮或憂鬱)、藥物、腸道菌叢改變(好菌太少、壞菌變多)、感染、毒素等等因素,造成腸子收縮太用力、力道不足、太快或太慢

 

 

腸躁症無特效藥,只能減緩症狀

被確診為腸躁症,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不是得了其它比較嚴重的腸道疾病,但這才是困擾的開始,因為沒有任何特定檢查可以確診,不知道怎麼發生就無法對症下藥,意思是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

  • 目前的治療方式以緩解症狀為主:
  1. 便秘型腸躁症,給予適當的軟便藥,減少排便困難;
  2. 腹瀉型腸躁症,給予溫和止瀉藥以減少排便次數與增加糞便硬度。

 

  • 結合飲食、生活習慣調整:
  1. 腸躁症可能是腸道神經對某些食物反應敏感,因此,容易引起腸胃的強烈不適的食物,例如,高油脂、刺激性食物(辣)等容易惡化腸躁症,請儘量避免。最近熱門的低腹敏(low-FODMAP)飲食,臨床研究已證實可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原則上,腹瀉型腸躁症的人,應避免吃容易產氣、高纖的食物;便秘型則可多吃高纖食物以促建腸道蠕動。
  3. 多運動、紓解壓力、充足睡眠等,讓自律神經規律地運作。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腸道與大腦對壓力都有非常敏感的反應。生活緊張、壓力、情緒激動,都有可能會造成腸道不適。
  4. 臨床分析發現,84%的腸躁症病人腸道內壞菌過度生長、好菌相對減少。而定期服用益生菌的腸躁症病人,其腹痛、脹氣、排便不乾淨等症狀皆有部分改善。

 

 

如果在生活與飲食習慣調整後,依然受腸躁症困擾,可由醫師評估給予適當的藥物以緩解不適。

 

 

參考資料:

  1.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2.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3.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BS
  4.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5.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Gastrointestinal Society
  6.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 | MedlinePlus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