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傳染病,最引起恐慌的莫過始於2003年的SARS為最。2003年4月,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隨即遭到封院,全臺恐慌前所未見。跨國團隊證實,分離出戴著皇冠的死神–冠狀病毒(Urbani strain of 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從此,這株病毒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冠狀病毒首次成了人類新興傳染病。
2019年開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是另一隻戴著皇冠的死神,直到2021新冠疫情仍不見退燒,全球確診人數不斷地攀升。新型冠狀疫情讓各國政府鎖國、鎖城,把家門外的世界變成了一片荒野。在這樣的疫情下,民眾已很少涉足公共空間,對許多人而言,世界已經縮限到只有家那麼大。
如果要說新冠病毒的優點,那就是新冠病毒讓國人更加關注傳染病議題。那麼,傳染病是什麼?只有病毒會傳染嗎?來自蝙蝠的病毒要怎麼傳染給人?要如何預防傳染病?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透過了解傳染病,更能夠掌握原則、保護自己。
什麼是傳染病?
所謂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一種可以從人(或物種),經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的感染病。例如,人傳人、鳥傳人(禽流感)、豬傳人(豬流感)等等。
傳染病的病原體包含:
- 病毒(流感、腸病毒、A肝、B肝、C肝、D肝、泡疹、日本腦炎、狂犬病、愛滋病、登革熱、SARS、新冠肺炎等等)
- 細菌(食物中毒、破傷風、梅毒、麻風病、肺結核、細菌性腦膜炎、細菌型肺炎、細菌性腸胃炎、泌尿道感染、霍亂、膿包病、丹毒等)
- 立克次體(恙蟲病等)
- 黴菌(香港腳、灰指甲、汗斑等)
- 寄生蟲(蛔蟲病、蟯蟲病、瘧疾等)
這些傳染性疾病可藉由:
- 接觸傳染(直接接觸已經受感染的個體),
- 飛沫傳染或空氣傳染(感染者打噴嚏、說話噴口水),
- 體液傳染(感染者之體液口水、血液、分泌物),
- 糞口傳染(患者的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體,例如手把、桌面等),
- 亦可以透過喝水、食物或其它載體(蚊蟲叮咬)而散布。
我們以新冠肺炎說明,新冠病毒藉由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空氣傳染),將病毒傳給其他人。因此防疫專家才苦口婆心要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預防感染。
由於傳播速度快,新冠肺炎成為一種流行病(Epidemic disease)。
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大流行
人類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完全克服傳染病,一旦出現帶有強烈致病性的傳染病出現,就有爆發全球大流行的危機,尤其是以飛機作為大量運輸工具的現代,有可能在一瞬間就蔓延至全球。
事實上,傳染性傳染病曾一再地爆發大流行:
- 中世紀的歐洲曾經發生過導致全歐洲有30%人死亡的『黑死病』(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
- 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也稱為1918年流感大流行,1918 flu pandemic),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
- 1976 退伍軍人症(Legionnaire’s disease);
- 1976 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1981年開始出現愛滋病病例,截至目前為止每年有300萬人死亡;
- 1988 C-型肝炎(Hepatitis C);
- 1991 新型霍亂(Cholera O139);
- 1993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 1994 新型變異性庫賈氏病(俗稱狂牛症,New-variant CJD);
- 1997 香港禽流感(Hong Kong avian influenza);
- 1998 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 2002『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 2019至今,薪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沒有一個國家幸免於難。
跨物種的傳染病
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些年嚴重的傳染疾病都與野生動物有關?
一般而言,不同的病原菌在不同的物種之間是不會互相傳染的。人與動物因為有『物種的差別』,所以在感染病上,人與動物會有不同的病原菌。
生活中到處有細菌、病毒、黴菌等等病原體,它們不一定對宿主有害,有時微生物和其宿主和諧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但有些時候,兩者會出現共同演化,例如,宿主已演化出相當程度的抵抗力,而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此常見於熱帶地區、存在於昆蟲、猿、猴或蝙蝠等體內的病毒,兩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病原體對共存的物種不造成實質影響。
例如,冠狀病毒與蝙蝠有關,病毒與蝙蝠和平共存。正常情況下,這病毒要傳染給人類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蝙蝠不是人類的正常食物、也不是寵物,人與蝙蝠沒有物種上的互動,就不容易傳染給人類。但是,與蝙蝠長時間共生、共同演化的情況下,一旦跨越物種傳染給人類(人類無力抵抗),就可能會產生疾病。當這個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染,它的影響會比一般流感更大,進而會造成比流感更大的流行。
不過,這個病毒要傳染給人類,還必須有一個關鍵點,在於人類有否讓該病毒侵入的接受器(Receptor),如果病毒無法打開細胞通道,就無法感染人類。所以,也不是所有在野生動物身上的病原體都能帶給人類疾病。
例如,口蹄疫的病原體,只有牛、羊、豬等偶蹄類動物的細胞才具有接受器,人和家禽等則沒有,所以不會被感染,因此它不是跨物種的傳染病;人和豬都有流行性感冒病毒(H1和H3)的接受器,所以它是跨物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又例如,新型流感可能是由鳥類身上帶有強毒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傳給人類後,成為在人傳人型的一種傳染病。
參考資料:
- Infectious diseases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 Protect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from prevent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 Infectious Diseases – A to Z List
- Articles from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verview | Science Direct Topics
- Infectious Diseases
- 法定傳染病介紹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