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抽菸是罹患肺癌(Lung cancer)的危險因子之一。然而,臺灣得肺腺癌的女性,有極高比例(90%以上)都沒有抽菸,知名罹患肺腺癌的女性,例如,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議員鍾沛君等都罹患過肺腺癌。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肺癌高居癌症死因第一名。女性即使不抽菸,也可能因為基因(遺傳)、二手菸、油煙、PM2.5等因素而罹患肺癌,這些粉塵微粒極小,藉由呼吸進入肺部,造成肺部的細胞破壞、造成肺癌。
除了肺腺癌,小細胞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大細胞癌都是肺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肺癌主要可分(詳見下圖):
A:小細胞癌(約15%)。
- 特性:癌細胞生長快速,轉移、擴散得很早。
- 罹患者約90%有抽菸。號稱『老菸槍殺手』,被它纏上,5年存活率不到5%。
B:非小細胞癌。
- 特性:癌細胞長得比較慢,轉移也比較慢。
- 又分為肺腺癌(50%)、鱗狀上皮細胞癌(30%)、大細胞癌(5%)。
- 肺腺癌最為常見,沒有抽菸者所罹患的肺癌多為此類,尤其以女性居多。
- 抽菸的人一樣可能得肺腺癌。
會如此區分,是因為治療方式與使用藥物不盡相同。
肺癌死亡率之所以這麼高,通常是因為發現太晚,許多患者因出現呼吸道症狀到醫院求診都已是晚期,依照臨床經驗,大約60~70%確診時都已無法開刀。
肺癌的可能原因與機轉
根據國外研究,即使不抽菸,空氣污染對導致肺癌的影響約佔20~30%成。女性肺癌發生率明顯上升、而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目前推測可能和空污、二手菸、廚房油煙、燒香拜拜、PM2.5等環境危害有關。
肺癌的機轉可能有:
- 身體對清除『環境致癌物』的能力是否足夠:如果身體能將致癌前驅物清除掉,或轉變、代謝成較無害的產物,就不易導致基因受損,造成癌症。
- 本身『基因的穩定性』:這是先天的個人體質。基因不穩定就容易受破壞。
- 修復受損基因的能力:『環境致癌物』導致基因遭受破壞,如果身體能有效修復受損的基因,基因比較穩定,就比較不容易罹癌。
- 免疫系統是否健全:因為即使癌細胞已經生成,免疫系統夠強也能消滅它。
這些機轉我們藉有些老菸槍長期抽菸卻沒罹患肺癌,或許是清除環境致癌物的能力足夠、基因強健不易受破壞、或受破壞之後很快修復。而有些人基因較脆弱,因此當生活在不好的環境或養成不好生活習慣,清除致癌物的能力差且基因不穩定,就容易導致癌症。
罹患肺癌的高風險族群
臨床統計,大多數的肺癌病人都是因為『長期久咳不癒』看醫生後才確診。因此醫生建議,只要咳嗽超過3週,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
抽菸、遺傳、慢性肺部疾病(例如肺結核、肺阻塞、支氣管擴張症)、長期室內空氣污染(例如,家中燒香)、廚房油煙、PM2.5等空污物皆可能是引發肺癌的原因。
在空氣污染中有許多懸浮微粒。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認定空氣污染中的微小粒子是一級致癌物,若懸浮微粒直徑小於2.5微米(稱為PM2.5),會增加肺癌、呼吸道疾病發生機率。
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的成因雖仍不明,但抽菸、廢氣污染等明顯會增加肺癌的機率。
- 吸菸史達15年(包含已戒菸、或有意戒菸)
- 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
- 有慢性肺病史,如氣喘、肺炎、肺結核等
- 暴露於二手菸害環境達10年以上
- 需煮食、且無抽油煙機設備達10年以上
- 職場環境易致肺癌者,如金屬業、冶礦業、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
- 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
即使已經排除所有危險因子,仍有一些非肺癌高危險族群仍然得肺癌,這些人為何會得到肺癌的原因,目前尚在研究中。
預防肺癌看這裡
除了基因,既然肺癌的可能原因與環境污染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在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以預防肺癌?
- 戒菸、拒吸二手煙。
- 防油煙:女性做為肺腺癌的多數,廚房油煙確實是可能的致癌因子。使用抽油煙機、防油煙口罩與減少用油都是預防油煙的重點。
- 自我保護:因工作可能暴露於化學物質的環境時,應戴口罩保護自己。
- 空氣汙染:當空氣品質不佳,儘量避免外出,若外出可以戴上口罩。
-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蔬果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夠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
- 居住在工業區附近的居民應多留意肺部的健康。
- 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增加肺癌治癒率。
- 注意肺部警訊:例如長期咳嗽、咳痰帶血絲、持續胸痛、骨頭疼痛、頭痛、未減肥卻體重減輕、聲音嘶啞等。
- 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瞭解肺部警訊有助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