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英國研究表明,疫苗混打可行性非常高。研究表示,比起接種2劑相同的疫苗,混打疫苗(AZ+BNT)能創造出更強大的免疫反應,產生更高效價的中和抗體。
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陸續開放疫苗混打,加拿大在今年6月開放混打,隨後芬蘭、法國、挪威也陸續跟進,許多國家也已開始針對疫苗混打進行試驗。那麼,疫苗混打該怎麼打比較有利?混打有沒有機會可以對抗各變種病毒?今天就來看看疫苗混打的原理以及刊登於醫學期刊的臨床試驗。
為何疫苗可以混打?
在探討疫苗為何可以混打之前,先來了解目前用來混打的幾支疫苗的原理。現階段的疫苗混打,以AZ(腺病毒疫苗)、輝瑞以及莫德納(兩者皆為mRNA疫苗)為主。
- 腺病毒疫苗,是將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DNA』置入無毒性的腺病毒中(AZ疫苗是以大猩猩腺病毒做為載體),最後進入細胞,此DNA製造棘狀蛋白、棘狀蛋白誘發人體免疫反應。
- mRNA疫苗,其原理是將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送入人體細胞,mRNA經一連串步驟轉換後,最後同樣產生新冠病毒棘狀蛋白驅動人體免疫反應。
根據國外的臨床統計,即使打了第二劑AZ疫苗的效果並沒有比只打一劑的效果好多少,主因在於以大猩猩腺病毒為載體的AZ疫苗,人體免疫系統也會對腺病毒產生抗體,因此AZ疫苗若接種第三、甚至第四劑,效果也不會提升太多。
疫苗混打效果更好?!
國外研究發現,不同原料的疫苗由於誘發抗體的機轉不盡相同,或許因此發揮互補作用,讓混打疫苗效果更好。研究指出,疫苗混打在對抗變種病毒上效力更高。
延伸閱讀:COVID-19病毒印度變種到底是什麼?
根據瑞典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的小型研究中:
- 88名醫護人員參與,間隔9~12周打第二劑;
- 37人兩劑全接種AZ;
- 51人『AZ混莫德納』;
- 在施打第二劑後隔7~10天、30天各抽血檢測抗體。
結果顯示:
- 棘狀蛋白抗體,AZ二劑後升到5倍;AZ混莫德納可升到115倍,相差超過20倍。
- 中和抗體,AZ二劑後僅升到2倍;AZ混莫德納可升到20倍,相差10倍。
這項結果和過去英國AZ混BNT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疫苗混打有學問
國際研究指出,混打疫苗的施打順序必須先打腺病毒疫苗(AZ疫苗)、後打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才有最佳效果。
如果第一劑施打mRNA疫苗,後面再施打腺病毒疫苗,則無法將免疫反應提高。因此第一劑施打mRNA的民眾,第二劑建議接種同款疫苗。
現階段對於新冠疫苗混打的研究,成效如下:
而臺灣目前疫苗施打的狀況是,第一劑打AZ的人數較多,因此:
- 第一劑打AZ的民眾,第二劑可選擇繼續接種AZ、或是改成莫德納、BNT。在疫苗接種上彈性較大,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幸運族群。
- 目前臺灣僅開放第一線醫護人員混打『AZ+莫德納』,還未開放給一般人施打,能否混打需視9月mRNA疫苗到貨狀況以及指揮中心規劃而定。
- 美國在疫苗來不及供貨時,有開放2種mRNA疫苗混打,打莫德納之後可接著打莫德納或BNT,加拿大也是如此。因此,在臺灣,如果你第一劑打的是莫德納,又等不到第二劑莫德納,那麼,等輝瑞/BNT到貨時再混打,在學理上比較沒有爭議。
施打疫苗的效果如何、要不要混打,只有打進手臂裡才算數,沒打,防護力就是0。打新冠疫苗講究的是群體戰,要達到群體免疫,疫苗施打的覆蓋率至少要達60%以上。因此呼籲讀者,輪到自己施打,是自己可以接受的疫苗就快去打,以提升群體免疫,這才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最好方式。
參考資料:
-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ta
-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B.1.617.2 (Delta) Variant
- Mix-and-match COVID vaccines trigger potent immune response
- Mixing Covid jabs has good immune response, study finds
-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mixing COVID vaccines
- Can I get AstraZeneca now and Pfizer later? Why mixing and matching COVID vaccines could help solve many rollout problems
- 台灣專家同意AZ混打mRNA疫苗 陳時中:擬從1至3類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