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牙齒看起來美不美、白不白比牙齒是否健康來的重要。事實上,牙齒白與牙齒是否健康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反而是,口腔、牙齒的健康與否和全身健康息息相關。
如果因為口腔或牙齒發生問題,例如,發炎、牙齦發炎、齲齒(Dental caries)疼痛,民眾可能因此無法正常進食,影響營養成分的攝取,而營養不良所造成的影響是全身性的。另外,用嘴與人溝通、表達情緒、與人互動;…。因此,一旦口腔、牙齒罹患疾病,不但影響咀嚼與消化,更影響社交。
根據統計,全世界至少有35億人患有口腔疾病,常見的問題有:齲齒、牙週疾病、尺列不正與外傷。其中齲齒(蛀牙)罹患率最高,其次是牙齦炎(牙周病)。
正常牙齒長這樣
飲食攝取的能力取決於口腔、牙齒功能是否優良。
由整體看,牙齒是由牙冠(牙齦之上、露出部分)和牙根(埋在牙齦裡面)所組成。其它的牙周組織是用來支撐牙齒的周圍構造,分為牙齦及齒槽骨、牙周韌帶等。
縱切面看牙齒的組成,從最外層到內層依次為琺瑯質→牙本質→牙髓(詳見上圖):
琺瑯質
- 琺瑯質為牙冠最表面的那一層,呈乳白、透明的顏色,
- 96~99%主要是由鈣、磷組成。
- 位於最表面,是直接和食物接觸的部位。
- 是人體最堅硬的結構。
- 有咬碎食物的功能,還能保護牙本質、牙隨。
- 琺瑯質沒有神經與血管,不會疼痛、流血、不會再生,因此也很難發現崩壞、也無法修復。
牙本質(象牙質)
- 牙本質(象牙質)在琺瑯質之下。
- 呈黃色,70%為鈣和磷,20%為有機物。比琺瑯質軟、較有彈性。
- 顏色深淺會影響牙齒外觀顏色。
- 牙本質有無數『牙本質小管』,對外在的刺激會有酸痛反應。
- 終生都會持續生長。
- 當蛀牙蛀到牙本質,可以再產生新的牙本質以保護最裡面的牙髓。
- 可是當蛀牙蛀得太快,牙本質來不及生長來填補時,就會導致牙髓暴露。
牙髓
- 牙齒內部充滿著神經、血管、淋巴管,統稱牙髓。
- 具有生成新的牙本質、同時維持牙齒生命的功能。
- 含有痛覺神經末梢,會接受冷熱等物理性刺激、細菌入侵的刺激,承擔牙齒各種感覺的責任。
- 如果外來的刺激過於強烈,可能會導致整個牙隨退化或死亡。
牙骨質
- 牙根部分、牙本質的外側組織,並且和牙本質一樣,會一直新生。
- 主要功能是讓牙周纖維附著在牙根上。
- 牙骨質有許多堅韌的纖維會延伸到顎骨內,藉著纖維讓牙齒緊緊地吊在顎骨內。
牙齦
- 俗稱牙肉,是一種特異化的口腔黏膜,內有血管和神經。
- 正常的牙齦是呈粉紅色,堅硬但有彈性。
- 會隨年齡逐漸萎縮,上了年紀,牙齒根部會露出,讓牙齒變得敏感。
牙齒上層結構崩壞就是齲齒
齲齒的形成有2個主因:口腔細菌以與殘留口中的食物(碳水化合物、糖分等)。
細菌會附著在牙齒表面,當口腔殘留食物,細菌會分解殘留的碳水化合物以產生本身所需的養分,同時也產生酸。當酸與牙齒接觸,會破壞牙齒表面,使牙齒(琺瑯質、甚至牙本質)脫鈣,長時間之後,牙齒表面結構徹底崩潰而出現蛀洞,就是齲齒。
牙菌斑與牙結石
讀者經常聽見的牙菌斑,醫學名稱為『牙菌斑生物膜』,是由各種細菌在牙齒上聚積而成的透明薄膜—『黏性微生物群落』,因為有黏性,不易去除,而且會有愈來愈多的細菌黏生長、黏在上面。
牙結石怎麼來?牙菌斑開始只是薄膜狀的『軟垢』,慢慢地接收了礦物質(鈣、磷),軟垢逐漸鈣化變硬,緊緊依附在牙齒上的就是牙結石。
總歸一句話,牙結石是鈣化(硬化)的牙菌斑,最容易附著在齒縫及牙齦溝下,這些地方也是最不容易清潔的地方。當牙菌斑、牙結石停留的時間愈久,它們會滲入較深的脆弱牙齦組織(牙齦)下方,對牙齒以及牙齦的危害就愈大
牙菌斑會危害牙齒和牙齦。如果早期處理即可停止牙齦問題,但若未能及時處理,牙菌斑會導致牙齦不再健康、緊實。
牙齦發炎、出血、萎縮、牙床露出,都是牙周病
牙齦發炎、紅腫、刷牙時流血、流濃、口臭,嚴重時牙齒搖脫落,這些就是牙周病症狀。
牙周病,指的就是牙齒周圍的組織、支持牙齒穩固的組織,包含了牙齦(牙肉)、牙周韌帶(使牙根附著於牙槽骨的纖維)、牙骨質、牙糟骨,這四種組織出現了問題便稱為『牙周症病』,俗稱牙周病。
牙周病的過程簡述如下:
→牙齒沒給徹底清潔,牙齦邊緣及牙齒鄰面就長期積聚『牙菌膜』。
→如果牙菌膜繼續積聚,造成牙齦邊緣發炎,為輕微牙周病(牙齦炎)。
→牙石的表面粗糙,更多牙菌膜積聚,使牙齦持續發炎。
→發炎情況持續,導致原本緊附於牙根表面的牙齦與牙根分離,形成一個空間,稱為『牙周袋』。
→牙周袋更易讓食物殘渣、牙菌膜和牙石堆積,牙周組織持續受破壞,引致『牙周炎』。
→牙周炎繼續惡化,包括牙齦、牙槽骨的牙周組織都會受到嚴重的破壞,以致牙槽骨萎縮,牙齒因此失去支撐,變得鬆動、移位,甚至脫落。
讀者需要別注意的是,口腔是全身最多細菌的地方,尤其是當罹患牙周病,如果沒有治療,細菌可能會隨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其它地方,造成全身器官的負擔,甚至加重原有慢性疾病的惡化。
要養生,先做好口腔衛生與保健
在所有生活習慣中以口腔衛生習慣的養成最為容易,但卻最常被忽略。
研究證實,口腔不健康有損身體健康的維持。當口腔的咀嚼、吞嚥等功能下降,會影響食物的消化,進而無法獲得良好的營養。而缺牙(edentulous)更會造成進食不便,咀嚼不爛、消化吸收不良,連帶影響腸胃道健康與營養狀況。
牙齒疾病最主要來自牙菌斑:
- 刷牙是維持口腔健康最基本的工作。
- 正確使用牙刷、牙線,包括餐後、晨起和睡前各一次。可搭配漱口水使用。
- 飯後刷牙較能預防齲齒的發生,因牙齒上的細菌能進食5~30分鐘後即分泌酸性物質,造成齲齒。
- 睡前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可減少口內細菌數量。
- 不要偏食,從乳類、肉類、蔬菜、水果、穀類獲得牙齒所需的營養。
- 少吃精緻、含糖量高、黏性大的食物,儘量少吃零食。
- 定期作口腔檢查(建議每半年),牙醫師能協助清除牙垢及牙結石。
總之,要維持牙齒健康,維持良好的潔牙習慣才是終生護牙最重要的工作。一旦牙齦出血,就表示可能牙周出問題了,這時更要積極採取就醫行動,讓牙醫師為你診斷,為口腔健康把關。
參考資料:
- Oral health
-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ies and gum disease
- Dental cari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among people who use dru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Microbiology of Dental Decay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 Dental caries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periodontitis in Chilean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 Periodontitis and Dental Caries Occur Together
- Caries and Periodontitis: Contest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n Their Aetiology
- Nutrition, dental cari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a narrativ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