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出遊,對身心都是良藥!

比起上班,出遊或旅行對身體的負擔不見得會比較輕,例如,早起、開車、搭車、走路等等,還有一堆雜事要做呢!但是對心理、情緒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例如,看看美景、體會風土民情、吃吃美食等,都會讓心理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好心情又會回過頭來影響生理健康

報復性出遊

報復性出遊,是最近來常在媒體上出現的字眼。當新冠疫情發燒,不但各國封鎖邊境,民眾無法出國旅遊,在台灣,連國旅也不建議,疫情期間,長時間待在家中的民眾真的悶壞了。現在國內疫情緩和,逐漸解封,民眾幾乎『蜂湧而出』。為什麼大家愛旅遊?旅遊又有什麼好處?今天就以生理學的角度來談談心理對生理的影響

 

 

心理影響生理 — 以案例說明

很多人知道心理會影響生理,但會影響到什麼程度?我們不提各種落落長的理論,專業心理學名詞也不容易搞懂,因此就用 2 個例子做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前蘇聯心理療法專家 B · 萊維在為一本類似心理學書籍寫序的時候提過一個真實實驗案例:一個被判了死刑的犯人,被告知會被利用『切斷靜脈法』處決

在刑場上,執行官向犯人出示刑具(解剖刀),並暗示將靜脈切開之後過一段時間他將會死去。先蒙上他的雙眼。接著有人用刀背在他的手臂靜脈處劃了一刀(沒劃破靜脈)。執行者利用一股細細的溫水朝他裸露的手臂流過,放在地上的臉盆不斷發出水滴滴落的聲音。過了幾分鐘,犯人開始垂死掙扎,接著就斷了氣。透過解剖發現,犯人的死亡是由於心臟麻痺所引起的

這個實驗證明『暗示死亡』的可能性,同時也證明了心理力量的強大。預先告知,使犯人篤信死亡即將來臨,『死亡模式』完全控制了犯人的思想,死亡信念不斷加強,最後導致死亡。

 

第二個例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接觸到的。某個人過著正常的家庭、社交生活,有正常的工作、學習和活動。偶然感覺不適後去看病,卻意外發現了癌症。在過程中,身體卻非常快速地衰竭,不久就過世。心理恐懼、過度憂鬱與認為癌症是絕症等因素對心理的造成不良影響,心理上的自絕,導致全身性生理紊亂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而加速病程的惡化。

目前已知和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惡性腫瘤、肥胖等。心理壓力會經由自律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影響其他生理的功能,因此,當經歷重大事件或長期壓力都可能造成生理功能改變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要小心!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管很大,但就是不讓你管!

 

 

出遊是抒壓,等同運動所產生的快樂荷爾蒙,更讓人健康

壓力需要被釋放,很多人會利用大吃大喝、飲酒作樂、購物、追劇、旅行或運動等方法紓壓。運動除對身體有很大的正面效益,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而運動時腦部增加腦內啡(內啡肽)血清素多巴胺,讓人心情愉悅、舒緩壓力、緩解憂慮,而旅行給人帶來的快樂和運動類似。

不論出遊或旅行,通常包含了運動成分,雖然旅行時運動量的多寡取決於旅行的性質,但活動量肯定比整天坐辦公室的運動量還多得多

讓人感覺幸福快樂的荷爾蒙

更何況出遊或旅行時來到陌生的地方,人體會動用所有的感官體驗當地的一切:美景、美食、聲音、風味,甚至還有觸覺,會用到大腦不同的區域,刺激活化每一部位的腦神經

至於需要「多長時間」的旅行,才能減輕壓力

根據 Expedia 在 2012 年所做的調查,有 88% 的受訪者說,旅行兩天或更短,就足以把工作等壓力拋諸腦後。

 

所有旅行的經歷都會讓心理得到滿足,好心情又會回過頭來影響生理健康,而出遊、旅行所累積的回憶會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快樂激素。所以,不論是要跟團或自由行、去海邊或遁入森林,想讓自己保持快樂的心情,那就定期為自己安排一趟旅行。旅行對身心都有益。

 

請大家謹記在心,人體很奧妙,心理和生理是會相互影響的,生病讓人鬱卒,鬱卒也會讓人生病。也有科學家說,身體生病了,第一個徵兆是憂鬱,因此如果有不明就裡的憂鬱,記得去找醫生聊聊,或許是身體生病了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

  1. 8 Reasons Why Traveling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2. Why Traveling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3. Why Wouldn’t You Travel Mo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Benefits of Traveling?!
  4. Travel is the best medicine, study finds
  5.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6. Exercise, Depression, and the Brain
  7. Exercise and Depression
  8. When Anxiety or Depression Masks a Medical Problem
  9. Panic disorder in adult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urse,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10. Panic disorder – NHS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