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Stroke)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殘障)的主要原因,也是長年盤距我國十大死因前四名。腦中風的可怕在於造成『失能』這種後遺症:每10個有2個會癱瘓、長期臥病在床;10個有5個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協助照顧;10個有7個無法再從事原有的工作…,造成無數家庭遺憾與沉重的經濟負擔。
簡單一句話,腦中風的發生是因為腦內出血(血管破裂)或缺血(血管阻塞),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而發生腦部功能障礙,顯現在臨床上的症狀就是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流口水、暈眩、嘔吐、步伐不穩、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死亡。
為什麼會中風?事出必有因,先來看最簡單的說法:
- 各種『危險因子』(高危險群)
- →血管脆弱或血管內部管徑愈來愈小
- →血管破裂(血管脆弱)或阻塞(血栓),腦中風
- →腦部遭受流出的血液壓迫、或因阻塞缺氧造成損害
- →導致腦功能障礙
- →治療以後的後遺症(死亡、失能或痊癒)
當發生腦中風時候,已經來到上述的第3、4、5點,這時候急救最為重要,把第6點的後遺症降到最低;還沒發生,日常生活的保養,就必須注重上述的1、2點。
腦中風,腦部受壓迫、或缺氧造成的損害
臨微不亂、FAST — 快、快、快!
腦中風為一種急症,『風』代表發病快又急、詭異與多變。因此需把握急性中風黃金時間,搶救中風分秒必爭:口訣『臨微不亂、FAST』。
- 臨微不亂:
- FAST:
FACE臉: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RM手臂:請患者抬高雙手平舉,觀察單手是否會無力垂下。
SPEECH說話:請患者說句話,是否完整清晰。
TIME時間:當出現上述症狀其中一種,打119緊急送醫,記下發作時間。
在救護車來臨之前
- 觀察意識狀態
監測病患的意識程度、呼吸,血壓與心跳等各種生理變化。
- 勿餵食、勿給藥物
勿給予藥物或餵食任何食物。
- 解開緊身衣物
解開如皮帶、胸罩、領帶等緊身衣物,以便讓患者呼吸順暢。
- 側臥肢體
將麻痺的一側肢體朝上、側臥,以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
預防勝於治療:腦中風的各種危險因子與高危險群
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中除了年齡、性別、種族與家族史是無法改變之外,90%的腦中風與心臟病、心房纖維顫動、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紅血球過多症、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喝酒、藥物與飲食(嗜吃重鹹、高膽固醇飲食)等有關。
除了少數生理疾病,腦中風通常都跟慢性疾病、飲食型態、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該這樣預防:
A:慢性疾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按時服藥、複診。
高血壓
- 高血壓可以說是出血性腦中風的頭號殺手,過高的血壓容易使血管內膜遭受不正常壓力而受損,導致膽固醇更容易堆積,加速血管的硬化、破裂。
- 血壓太高會直接擠壓血管,造成腦出血的風險。
高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會加速血管壁的硬化,進而引發腦中風。高血糖所引起的血管硬化,遍佈全身各角落。況且,糖尿病患者通常連帶有血脂肪異常與高血壓等症狀。
高血脂
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硬塊的產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中風風險。
心臟病
心臟病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頭號危險因子,特別是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內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並栓塞了腦部的血管,就造成缺血性(阻塞性)腦中風。
延伸閱讀:高血糖是『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超前部署!
延伸閱讀: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心血管疾病也不是!
B:日常生活保健
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它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的良方。
- 低溫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要注意保暖,尤其老長者。
- 規律運動:『333 運動』,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並且心跳數達每分鐘130下為原則。運動可預防中風,但過度激烈可能誘發出血性腦中風。
- 飲食控制:需控制熱量的攝取並以清淡為原則。
- 體重控制:以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推算出適當的體重或健康體重。若欲減少體重,應以每星期減輕 0.5~1公斤最安全。
- 改變生活習慣:抽菸會加速動脈硬化,飲酒過量容易使血壓增高。
延伸閱讀:「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部分!
C:定期接受檢查
40歲以上成人建議每三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65歲以上長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腦中風可以藉由定期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與好的生活習慣,做好前端預防工作。記住一件事,生病靠醫生,預防保健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