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會讓腎臟過濾功能故障,可能導致洗腎!

腎臟俗稱「腰子」,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造成所謂『洗腎』最主要的原因。根據統計,近半數的洗腎患者都是由糖尿病所導致

讀者可能會懷疑,糖尿病為什麼會扯到腎臟,跟腎臟有什麼關聯?洗腎?怎麼洗?到底是什麼狀況?

腎臟

 

在解釋糖尿病會導致慢性腎臟病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腎臟長什麼樣子?它在身體裡面又是在做什麼工作?

 

 

腎臟是在做『過濾』的工作 — 排除體內的代謝垃圾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排尿,尿液裡除了水分,還有人體的代謝產物—溶解在血液裡的廢物、毒素、垃圾,簡單說,體內不要的東西就會經由尿液排掉,例如,尿素等等。

相信很多讀者很愛吃蘆筍,大家有沒有發現,吃過蘆筍之後,尿液會變得很臭、很難聞!這是因為蘆筍含有『蘆筍酸(asparagusic acid)』,它賦予蘆筍特殊風味,但是吃蘆筍時並不會有特別的怪味。當『蘆筍酸』被吸收又在體內被代謝分解之後,會產生一些具有強烈異味的含硫物質(最主要的為甲硫醇,是人體不需要的廢物),這些人體不需要的化學物質經過腎臟過濾之後經從尿液排出。「蘆筍尿」就是因為尿液體裡含強烈揮發性的含硫物質

那麼,本來跟著血液裡跑來跑去的含硫物質是如何跑到尿液裡?我們先來看看腎臟長什麼樣、還有它怎麼過濾。

 

腎臟長這樣:腎臟→過濾的最小單位腎元(包含鮑氏體+腎絲球+腎小管):

腎臟過濾放大圖

 

腎臟是這樣『製造』尿液,從步驟 1 → 4:

腎元結構

 

請比對上圖,看腎臟如何『製造尿液』:

  1. 看起來像一團毛線球的腎絲球其實是『微血管』,微血管壁上有許多小孔
  2. 入腎絲球小動脈會將血液送入腎絲球,水、礦物質(鈉、鉀)、胺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會被濾出到漏斗型的鮑氏囊。血球、蛋白質等較大的分子會原封不動從出球小動脈出去。
  3. 緊接在鮑氏囊後面的是入腎小管,腎小管非常非常的長,會根據人體的需求回收水分、礦物質等,當然還包含回收葡萄糖、胺基酸等,正常狀況尿裡不應該有葡萄糖或胺基酸。
  4. 最後沒有被吸收的水、尿素的就是尿液的主成分,最後匯集到膀胱,等到有足夠的尿液,便能引起『排尿反射』。所以尿液不是腎臟製造,它原是血液的一部分,是被過濾出來、不是被製造出來的

所以,前面提到的『蘆筍尿』就是這樣來的:血液 → 腎(過濾)→ 輸尿管 → 集中到膀胱 → 尿道 → 把蘆筍尿排出體外。

 

 

正常的尿液應該是這樣:

  1. 絲球體無法判斷誰是廢物,純粹以『分子大小』決定哪種物質可以通過小孔。血液裡的蛋白質屬於大分子,正常情況下,尿液裡不應該會有蛋白質
  2. 尿液有 95% 是水,其它成分包括鈉、鉀、尿素、尿酸等物質,呈淡黃色,澄清不混濁
  3. 一般人每天的尿量、排尿次數、尿液顏色並不固定。有時多、有時少,有時淡、有時濃。尿液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身體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廢物要處理、丟棄(每天的飲食不同)。還有,當攝取過多水分時,會排出較多的水分,這時候的尿液比較稀薄的。如果身體因為流汗太多或喝水太少,腎小管就會回收大量的水分,這時候尿變得少、而且濃縮

這表示我們可以從尿液來推測身體狀況,不僅可以知道腎臟的狀況,也能推測肝臟與血液的情形,這也是健康檢查時要做尿液檢查的原因

 

 

如果腎臟壞掉無法過濾、製造尿液,就要洗腎

『腎臟』是一器官,有很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過濾、排除存在我們血液裡的廢物、毒素等垃圾,將它們變成尿液。如果腎臟失去過濾、製造尿液的功能,就要『洗腎』。其實『洗腎』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應該說是用器械代替腎臟的功能(血液透析),把這些垃圾排出(洗出)體外

另外,所謂的尿毒症,它跟洗腎是一樣都被誤解了。洗腎不是洗腎臟,是洗血液;而尿毒症也不是『尿有毒』,而是腎功能衰竭,導致血液中的廢物沒有被排出,滯留體內所產生的中毒現象

 

 

高血糖,讓腎絲球失靈,無法過濾,引發慢性腎臟病、甚至洗腎

現在大家都清楚腎臟在做什麼事。再來看看腎臟發生了什麼問題而導致洗腎、尿毒症的出現?就跟身體所有的器官一樣,它並不會立刻壞掉,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走向衰竭

腎臟功能剛開始衰退時,醫學可以在尿裡發現少量大分子蛋白質(腎病變第二期,腎絲球細微損傷),然後損壞會慢慢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最後為什麼是連小分子(廢物)都滲不過去(腎病變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期)?這是因為小孔旁邊的細胞死亡,組織修補後連小孔都被結締組織所取代(纖維化、硬化)小孔被堵死了(腎絲球過濾率低於每分鐘 10ml)。

 

體內垃圾都無法藉由腎臟排除,就需要血液透析(洗腎)幫忙清除體內垃圾

 

很多人說糖尿病還好啦!不過就是血糖高了一點,這麼大驚小怪的。

是沒錯,糖尿病本身不是嚴重的疾病,比較可怕的是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

 

糖尿病腎臟病變跟糖尿病引起心臟血管病變、導致失明的原因是一樣的,主要都發生在血管病變(腎絲球是微血管)

 

研究顯示,造成腎臟病變的原因之一是,高血糖造成腎絲球(微血管)的糖化終產物增加,造成發炎使腎功能逐漸變差,大分子因為血壓變大而漏出到鮑氏囊,這就是腎臟病初期所產生的微量『蛋白尿』的出現(早期的糖尿病腎病變)。如果不控制血糖,導致腎絲球發炎加劇與不可逆的纖維化(硬化,過濾小孔全部被纖維封死),最後失去了過濾的功能。

 

腎臟慢性疾病(腎衰竭)發生的原因雖有很多,而高血糖是最主要的風險。由於糖尿病患者通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各種因素加總,常導致腎臟功能退化的速度更快。所以別再說糖尿病不是大病,它對身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

 

延伸閱讀:高血糖讓四肢感覺遲鈍、動作遲緩!

延伸閱讀:糖化終產物會讓軟骨磨損、硬骨骨折!

 

 

參考資料:

  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Kidneys
  2. Kidney Overview
  3.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4. Diabetes –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Kidney Disease
  5.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6. Kidney Disease and Diabetes
  7.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8.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