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防曬理論,我們在不是擁有SPF50++++的防曬品就是神功護體!這一篇裡面已大致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頭看看。
理論歸理論,當實際使用之後往往會衍伸出一些與產品相關的問題,我們為收集了常見的問與答,希望可以為讀者解決部分疑惑。
Q1、防曬產品會造成海洋汙染、傷害珊瑚?
A:
看過海底都是魚(海底總動員)這部電影吧!動畫描述的就是住在珊瑚礁裡魚群的故事。請讀者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海裡一條魚都沒有,這樣的景象夠不夠恐怖?
說起保護海洋行動,社會團體早已發起許多活動,例如淨灘、捐款等等。而在國家、政府層面,帛琉已經發起全球第一個阻止化學汙染傷害珊瑚的行動,於 2020 年元旦起已禁用含「毒害珊瑚」化學成份的防曬產品,接著,夏威夷跟進,禁止銷售、使用會毒害珊瑚礁的防曬產品,此禁令將於 2021年 1 月 1 日生效。
被科學家點名會傷害珊瑚的防曬成分主要是二苯甲酮 (羥苯甲酮,oxybenzone)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帛琉甚至已經擴大至 10 種成分)。根據上述法案內容,這兩種物質的毒性會造成和珊瑚相依為命的共生藻離開珊瑚,失去這些共生藻,珊瑚便無法生存,會逐漸白化、死亡,不僅於此,這些防曬成分影響珊瑚也會影響人體。根據統計,市面上有超過 75 %的防曬品含有二苯甲酮等等化學物質。
珊瑚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由珊瑚所製造組成珊瑚礁是許多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家。根據統計,珊瑚礁只佔海洋面積的 1 %,可是卻有近 1/4 的海洋生物生活在這裡,對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對於珊瑚礁的破壞,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的影響,保護珊瑚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讀者或許會想,我能幫上什麼忙呢?想幫忙海洋做可以去淨灘,但現在不必去海邊就可以做,在選擇防曬品時,花一點時間剔除掉這些成分,就等於幫忙篩掉 75 %有害珊瑚的防曬品,選購防曬品不但變得簡單,可以保護自己、也能保護海洋。
Q2、SPF50 和SPF30 的差別是什麼?
A:
不用懷疑,光是 50 和 30 這兩組數字就不一樣。不過要先說明,這代表兩種意義。
- 第一個意義是塗抹在皮膚上可以延緩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假設都沒搽防曬品在陽光下曝曬 10 分鐘後皮膚會曬傷,搽了SPF50 後,500分鐘(之約 8 小時)後才會被曬傷;搽了SPF30 後,300分鐘(5小時)之後才會被曬傷。這有個問題是,任何人不可能 5 小時都不流汗、防曬品都不會流失,所以時間長短只是假象。
- 另一個意義是產品本身阻擋紫外線UVB的能力:SPF50 可阻擋約 98%的紫外線UVB,計算方式為 (1-1/50)×100%=98%;SPF30 可阻擋約 97%的紫外線UVB,計算方式為 (1-1/30)×100%=97%。就阻擋紫外線而言,SPF50大約只阻擋多 1 %的紫外線UVB,塗抹SPF50 和SPF30 效果差別不大。
因此,對一般成人而言,不論外出或戲水(防曬品可能因流汗、戲水而流失),如果固定每 1~2 小時塗抹足夠的量,SPF30 的防曬乳就能有效達到防曬效果。
Q3、防曬乳應該在曝曬太陽前30分鐘塗抹才有防曬效果嗎?
A:
任何防曬產品,搽後馬上就有防曬效果,不需等待。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以前的防曬產品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在皮膚上均勻分散,因此要在出門前 15~30 分鐘塗抹後才能出門。即便如此,產品沒有均勻分散也有防曬效果。
但是現今的防曬品研發製成技術進步,早已無須如此。
Q4、多久需要補搽防曬品?
A:
補搽防曬產品和當下所處的環境濕度、活動內容、流汗程度有關,尤其流汗後防曬品的流失就更明顯,不會因為使用了高係數防曬產品就會流失得比較慢。
因此建議:
- 室內工作上班族每天上午擦1次,中午可以補搽一次就足夠;
- 容易流汗的戶外活動,如健行、登山、游泳每1~2小時就該補擦一次;
- 若是到海邊戲水,想到就可以搽。
Q5、防水的防曬產品會不會傷害皮膚?
A:
這裡要先說明一點,這世界上沒有一種化妝品(包含防曬品)可以真正防水,只「防水不妨油」,廠商告訴妳防水,沒告訴妳不妨油,不然要怎麼洗臉、卸妝?難不成要用松香水?妳又不是塗油漆!
想當然爾,訴求「防水型」的產品顯然附著性比較強,但是在妳皮膚流汗的同時也會分泌皮脂,更何況汗水是含鹽份的,大家應該會認同海水的侵蝕性比自來水還強吧!所以臉上防水的保養品(防曬品)或彩妝還是會流失。
真正防水的原因還是出在產品的配方,只要配方裡沒有會傷害皮膚的成分,即使沒有洗卸乾淨,也不會傷皮膚。
Q6、防曬品洗不掉怎麼辦?
A:
妳確定妳使用的是防曬品而不是油漆,否則怎可能洗不掉?
還是洗後仍感覺油膩?那就多洗幾次,或利用沐浴巾幫忙清潔。
雖然大部分的防曬成分都是脂溶性,但是一般的防曬產品,只要使用沐浴乳或洗面乳就可以清洗乾淨。不過,如果是高防曬係數、具有防水、較黏稠或有潤色效果的,就需要用卸妝產品清潔。
到底要不要使用卸妝產品或要洗幾次,取決於妳皮膚的感受。
Q7、市面上的防曬價差那麼多,到底差在哪?便宜有好貨嗎?
A:
讀者還記不記得一件大新聞:專櫃售價上萬元的貴婦霜,被踢爆成本大約只有 100元。
防曬成分就固定那幾種,防曬基本原理也都一樣,而你需要的就是選擇是要SPF30 或SPF50、PA幾個「+」,跟品牌、便宜或昂貴無關。更何況在台灣,防曬品是屬於「含藥化妝品」,必須向衛生署申請許可證後才可以輸入、製造,不是你想訴求防曬就可以寫的。就產品本身的成本而言,基本上差別不大,產品售價主要跟品牌價值、定位、通路、行銷有關(順便也把老闆想多賺點錢的心態也放進去?),因此,不能說便宜就沒好貨。
Q8、怎樣可以不曬黑、不曬傷?
A:
想要不曬傷很容易,不曬黑比較難。因為曬傷之前妳會先感覺熱、痛,所以妳會閃躲,發現到曬黑卻是事隔一、兩天之後的事了。想要不曬傷、不曬黑,這裡有些基本的守則:
- 避開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出門:這是最高原則,別在上午 10 點~下午 3 點外出,這時紫外線最強,很容易就曬黑、曬傷。
- 如果非出門不可,務必撐傘、戴帽、穿長袖衣物、戴眼鏡保護眼睛及皮膚。
- 最後一步神助攻,就是使用防曬品。
- 如果是外出遊玩、戲水,請務必隨時補搽防曬產品。才能達到不曬黑、不曬傷的效果。
Q9、最容易曬傷的皮膚是哪兒?
A:
該怎麼說呢?只要是被衣服遮蓋處自然比較不容易曬傷,除非妳裸曬,所以這部分就不談了。至於曝露在外的皮膚,大家最在意的就是臉部了。
當人站在陽光下,陽光是由上而下照射(有角度或斜射),鼻子與顴骨周圍是凸出來的,會直接接觸到陽光,自然就比較容易曬傷。
如果是平躺在沙灘,不論是身體哪一個部位表皮都很薄,陽光都可以穿透表皮到達真皮層,因此曬傷的機率是均等的。
如果要說臉部哪部位最容易受傷,理論上是嘴唇,因為嘴唇沒有表皮,只有黏膜保護,它薄到血色可以決定大部分嘴唇的顏色。
Q10、真的曬傷了要怎麼修護?
A:
- 蓋上濕冷的毛巾(不是冰敷):以舒緩紅、腫、熱、痛(皮膚的發炎反應)
- 或可以較頻繁地沖洗冷水澡以減輕疼痛感。
- 塗抹不含油脂(愈少愈好)保濕乳液,因為油脂會讓體熱很難往外釋放。
- 若為局部曬傷,可使用消炎藥膏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
- 止痛藥:可以適當的服用以減緩紅、腫等不適。
- 多喝水:曬傷的部位水分會因紅熱而喪失。
- 不要弄破水泡,以免造成傷口而導致曬傷部位惡化,也能避免感染。
大部分曬傷的皮膚,透過簡單護理就能得到良好舒緩,若情況嚴重或身體極度不適,請儘快就醫。
參考資料:
- Skincare Chemicals and Coral Reefs
- What sunscreens are best for you—and the planet?
- Do I Need a Special Cleanser to Remove Sunscreen?
- How to Wash Off Sunscreen Like a Pro
- Sunscreen and Your Morning Routine
- Is Expensive Sunscreen Worth It?
- You’re probably putting on sunscreen all wrong — here’s how to apply it the right way, according to a dermatologist
- The Best Way to Get Rid of a Tan
- Sunburn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