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人崩潰的『熱過敏』,是『物理性慢性蕁麻疹』的一種!裡談的是蕁麻疹的小老弟,今天就來談談正港的老大,蕁麻疹(Urticaria,Hives) 。
很多人可能在吃了某些食物、藥物或接觸了特定的過敏原之後,皮膚很快出現了癢到不行的腫塊,愈抓腫塊愈大、抓到哪、腫到哪、…,愈抓腫塊面積會逐漸加大、甚至連成一片,造成整片皮膚又紅又腫又癢。老大果然不是蓋的。
先提醒大家,如果『急性蕁麻疹』發作,別想太多,直接去找醫生,治療過後再慢慢查原因!
蕁麻疹的發生
就皮膚科而言,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會從皮膚表面隆起膨疹,類似蚊子叮了一般的腫塊(面積可能更大),塊狀膨疹可能會連成一片,而且非常癢,讓人忍不住想去抓搔。
蕁麻疹有個特色,『抓到哪裡、癢到哪裡、腫到哪裡』,如果去抓還沒有發作的地方,很快地就會在搔抓處產生另外一個類似的腫塊,如果在膨疹處愈抓,膨疹會愈大塊。有些人蕁麻疹發作時會蔓延全身。
發生在皮膚上的蕁麻疹腫塊看似嚴重,但通常在幾個小時之後可自行消退,來得快去得快的特性,就像一陣風,因此讓蕁麻疹得到跟風有關的稱號,『風疹』、『風團』或『風疹塊』。
一般而言,蕁麻疹比較容易出現在比較表層的皮膚上,但有時會發生在位於較深層部位的血管,例如,發生在嘴唇、眼皮與手掌,這時肉眼所見的皮膚腫脹會加厚(所謂的香腸嘴、金魚眼),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Angioedema)。但如果發生在喉嚨,病患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詳見上圖)
蕁麻疹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大約20%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蕁麻疹的經驗。
體內組織胺的釋放
皮膚上快速出現腫塊,是因為皮膚內的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所造成,而元凶之一就是『組織胺』(Histamine)。
目前醫學研究認為,蕁麻疹與表皮內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又稱胖細胞)有關 (胖細胞和肥胖無關,純粹是因為它是翻譯名詞。),它主要影響的是皮膚的過敏反應。另外有些研究認為蕁麻疹和白血球中的嗜鹼性球(Basophils)也有關係。
過敏發生的過程大概是這樣:
- 當有特殊體質的人(或說過敏體質)吃到、吸進或皮膚接觸到某些特定物質,例如,食物、藥物、花粉、灰塵、蟲咬、寵物毛髮、黴菌等,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過敏原』;
- 皮膚內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
- 組織胺會讓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血管滲入組織)而讓組織腫脹、也讓皮膚發癢。
- 如果因為癢而去搔抓,會在搔抓的地方釋放出更多組織胺,導致更嚴重的搔癢和紅腫。千萬別抓!
蕁麻疹的原因(急性與慢性)
蕁麻疹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比較有可能找出過敏原,慢性蕁麻疹通常找不到過敏原。
急性蕁麻疹的原因:
- 如果去看醫生、開刀或要做影像檢查時,醫生總會問:對藥物會不會過敏?或對哪些藥物會過敏?
常見誘發急性蕁麻疹的藥物有盤尼西林類、頭孢菌素類與磺胺類抗生素;高血壓用藥,例如鈣離子阻斷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開刀時用的麻醉劑、影像檢查時的顯影劑等等。
- 有時在某些病毒感染後,也有可能發生急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的原因:
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與過敏原無關,而是病人本身與過敏反應相關的細胞『過度敏感』有關。
病灶『反覆發作』超過6周以上,就被定義為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通常找不出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物理性』的原因所引起,例如寒冷、陽光、高溫、流汗、熱水、觸壓、震動、情緒緊張(熱、冒汗)等可能是誘發因子。
延伸閱讀:讓人崩潰的『熱過敏』,是『物理性慢性蕁麻疹』的一種!
蕁麻疹的日常照護
再次提醒讀者,蕁麻疹一旦發作千萬別抓。
如果是第一次發生,別管急性或慢性,什麼都別問,直接去看醫生,就像是生病時你會去看醫生一樣,然後配合醫師詢問,詳細回答自己的接觸史。如果不幸若多發生幾次,你自己也大概猜得到發生了什麼事,而醫生應該也已把詳細狀況告訴你,按照醫生指示的去做就是了。
說到蕁麻疹的日常保養與預防,可以這麼說:
- 如果擔心急性蕁麻疹再次發生,應該避免的食物就別吃了。
- 如果是慢性蕁麻疹,除非你把導致蕁麻疹的原因去除,否則,它會經常發生,例如,因為熱、流汗。除非你不讓自己身體發熱、流汗,否則只要熱、流汗,蕁麻疹就會出現。
慢性蕁麻疹如果發生了,建議先緩緩沖冷水、或者是毛巾沾水輕敷在紅癢處,讓皮膚散熱、血管收縮,冰冷的感覺也能降低搔癢的感覺。
前面提到,蕁麻疹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都是透過肥大細胞(胖細胞)釋放組織胺而造成皮膚局部突起與搔癢,因此治療以『抗組織胺』為主。
抗組織胺除了是醫師處方用藥,讀者也可在藥師指示下自費購買(口服或塗抹),可以買來當作居家常備用藥,可隨時使用,況且如果是慢性蕁麻疹,用藥的目的就是症狀治療。再說,基本上,抗組織胺是很安全的用藥,長期使用副作用很小。
整體而言,許多蕁麻疹是找不到原因的。不過也別擔心,只要沒有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氣喘、噁心嘔吐、劇烈的腹痛、昏倒等嚴重到需要急診的症狀,雖然不一定找得到原因,但絕大多數是可以被治療得很好,甚至是根治不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