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春天後母面。』意思是,春天天氣像後母隨時會變,一語道盡春天多變的天候。
萬物隨著春天逐漸回暖的氣溫慢慢復甦,但時而陰雨潮濕、時而豔陽高照、白天晚上溫差大…,忽冷忽熱的天氣,不但衣服很難穿、晚上也不知道是該蓋被子還是吹冷氣。多變的天候,不但身體要適應、皮膚要適應,甚至情緒也要適應,而波動的情緒也是一種無形壓力。
忽冷忽熱對身體的影響
溫度是一種刺激,不論是冷或是熱。那麼,溫度的刺激,皮膚會有什麼變化?身體裡面的器官又要如何適應?再說,既然萬物甦醒,植物冒芽開花、細菌病毒也蠢蠢欲動,…,我們就來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身體會造成什麼影響。
環境溫度的變化
- 秋冬是偏頭痛好發的季節(有人說這是『溫差型頭痛』),其中一個主因是氣候溫差大。由於日夜溫度差距過大、或進出室內室外溫度轉變過快,頭臉部血管因冷突然收縮、因熱擴張而牽扯周邊神經,造成偏頭痛。
- 氣喘患者在早晚氣溫變化大時容易引起氣喘發作。國外研究顯示,若溫度差異達攝氏7度以上,很容易就誘發氣喘、過敏發作。
- 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易引發血管收縮,血管突然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罹患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特別留意。
- 糖尿病患的血管狀況早已不如一般人有彈性,當血管變硬、失去彈性時,在溫度的調節上,無法像平常人反應這麼快,因此當溫差大時,更容易造成血管縮、放太慢,血流不順暢導致周邊神經遭受壓迫,引發周邊神經痛。
- 春天百花盛開,空氣中微粒粉塵變多了,也帶來過敏的機會。
- 溫度起起落落,不少人因此感冒,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等的上呼吸道疾病也很常見。
- 皮膚最外面的表皮層,具有阻擋來自外界各式各樣的刺激,如乾燥、冷熱、紫外線等,可以提供保護防衛性的屏障。但是當溫度、濕度變化過大時,它的自我修復與防衛機制會受到干擾,導致保護力下降,因此容易出現過乾、或是過油等現象,很容易出現皮膚過敏,出現小紅疹、脫屑、脫皮或毛孔阻塞、發炎等症狀。
體內的變化
- 前面提到,溫度是一種刺激,對情緒也會有影響,情緒波動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而情緒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因此,身體內在都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天氣變化大引起的腹瀉、便祕等腸胃道疾病,醫界也稱之為『大腸躁鬱症』。
延伸閱讀:人會得躁鬱症,腸子也會!
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全身,要小心!
春天養生法
- 保暖春天養生的第一要務,建議洋蔥式穿法,方便穿脫。
- 在上半身的頭、頸部,可以戴帽子、圍圍巾,做好局部保暖。必須早出晚歸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 過敏的人可以戴上口罩。
- 運動可以刺激產生腦內啡,經常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降低無形的壓力。
天候即將進入夏季,天氣逐漸炎熱,冷氣也將愈開越強,室內、室外溫差也愈大,現代人所塑造的『人工溫差』其實和春天多變的氣候沒有太大的差別,不只容易感冒、生病,所有上述的狀況也很容易發生,請讀者要多加留意。
參考資料:
- Spring has sprung: how changes in weather affect our health
- Weird Ways the Seasons Affect Your Body
- The effect of extreme spring weather on body condition and stress physiology in Lapland longspurs and white-crowned sparrows breeding in the Arctic
- Common Springtime illnesses
- How does spring fever affect people differently?
- Spring is in the air, and so are these common springtime illnesses
- Are You More Likely to Get Sick When The Seasons Change? Here’s What Experts Say
- Why Do People Get Sick When the Seasons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