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帥哥、美女,平常人即使只長一顆青春痘就快煩死,已經感覺很「落漆」,若再想想那些滿臉青春痘的「青春少年兄」,相信他們應該更鬱卒。
在長痘痘,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文章裡,我們提到,長嚴重的痘痘需要好幾個條件配合的得宜。青春痘算是慢性皮膚疾病,在預防、保養、治療上必須要全盤思考。由於成因不單純,因此我們就痘痘的成因提供平常的保養建議,還有為什麼要這樣保養的理由,我們一步一步解析,讓讀者完整搞懂,可以按部就班處理痘痘。
青春痘基本保養原則就是清潔、保濕、控油、防曬。以下就來探究為什麼。
皮脂分泌過多 — 注意清潔、防曬
荷爾蒙是導致皮脂分泌過多的元兇,荷爾蒙的分泌無法被改變,無論是雄性激素、黃體激素或腎上腺皮質素,我們無法命令它們分泌少一點,但是對已經分泌出來的油脂可以做適當的處理,主要別讓皮脂堵在皮脂的通道與毛孔。
讀者應該會很納悶,皮脂為何會堵塞,油脂不是會很自然流出來嗎?是的。不過,皮脂其實是很特別的分泌物,它的組成成分不是讀者想像中只含單純的「油脂」,它除了包含最基本的三酸甘油脂,還有蠟酯、角鯊烯、膽固醇。不談別的,就談蠟酯,約占皮脂的 1/4,蠟酯的特性有點類似我們生活中固體的蠟燭。可以想像,混合了蠟酯的皮脂,在溫度約 20℃左右會呈現「半固態」,不會像一般油脂的「流動性」那麼好,如果再碰到皮膚表面溫度(冬季)較低時,流動性更差。
順便一提,低溫時油脂的半固體化,這也是為何秋冬季節會有較多粉刺的原因之一。
- 清潔:
因此油性、痘痘肌膚在清潔時,最好使用溫水,也可以利用溫毛巾稍微熱敷一下,讓皮脂自然流出更好,更容易清潔。但是水溫不宜過高,熱是一種刺激,會刺激皮膚分泌油脂更多。每天甚至可以只用溫水洗臉 2~3次。
清潔時儘量使用中性、溫和清潔劑,若使用清潔力太強的肥皂,洗後過於乾燥,甚至讓皮脂膜受損,為了保護皮膚,皮膚會「補償性」分泌更多油脂,皮膚會越洗越油。
- 防曬:
皮膚的溫度上升,皮脂分泌就會增加。陽光也是種刺激,除了刺激皮膚分泌油脂、促進皮膚角化、更會讓痘痘惡化。對於長痘痘的患者而言,要讓皮膚表面降溫,請儘量避免曝曬在陽光下,最佳的方式是撐傘、戴帽、戴口罩,其次是可選用同時阻隔 UVA、UVB 的防曬品。
- 控油:
控油的意思不是讓皮膚不要分泌油脂,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控油是不要有太多油脂停留在皮膚上,皮膚上有太多油脂,不易散熱。因此想保持肌膚涼爽,可使用吸油面紙;或使用可以含有可以吸附油脂的粉體產品、蜜粉或粉餅。
毛孔堵塞或皮膚角質層異常角化 — 保濕、適當去角質
毛孔堵塞很容易形成粉刺,而毛孔會堵塞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皮膚太乾燥,導致該脫落的角質無法自然脫落,二是角質層異常角化,全都是因為角質堆積的問題而產生的。
- 保濕:
角質層是身體的天然屏障,當皮膚乾燥時,角質層會黏貼得更緊密(想想指甲有多硬),無法自然脫落,導致角質越來越厚。很多油性、痘痘肌膚是缺水不缺油(俗稱的:外油內乾),這類皮膚特別容易堵塞毛孔出口。角質較厚的肌膚更需要水分。
因此,使用含天然保濕因子且油脂比例恰當的保養品,皮膚的保水力就可以維持正常,角質就能自然代謝、脫落。況且角質有了充足的水分也能舒緩長痘痘時產生的不適感(乾燥缺水時會緊繃、不舒服、更痛)。
什麼才是最適當、最適合自己的保濕品?當你將產品塗抹在臉上,只要覺得不會悶熱或厚重,皮膚摸起來滑順不粗糙就是最適合的產品,每個人的皮膚狀況不同,不要人云亦云,去找適合自己的保養品。不建議選用太油膩、太悶、厚重的保養品。
- 去角質:
適當濃度的果酸、杏仁酸、水楊酸等成份能輕微溶解角質層,有助角質代謝,預防角質全面覆蓋毛孔,有利皮脂流出到皮膚表面。
切記,果酸保養品不是用越多越好,也不是濃度越高越好,皮膚太薄會降低皮膚的抵抗力,甚至傷害皮膚。
毛囊產生發炎反應 — 別去擠它
只要皮膚沒有出現紅疹,即使有粉刺,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理會它們,滿臉粉刺就另當別論。前面的步驟做得完整,只要皮膚不堵塞、不形成粉刺,通常不容易走到「發炎」這個地步,通常只會感覺臉油到可以煎蛋,或者毛孔粗大到像火山口。
有輕微的粉刺,感覺不美觀,那就用消毒過的粉刺棒去挑已經洗乾淨的臉,通常不會有事。然而事實是,總會有一、兩次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這時候真巴不得能將痘痘去之而後快。
會發炎,很可能沒洗乾淨、毛孔被堵塞、有細菌入侵,讓細菌有很好的環境生長,最後引來白血球開始與細菌作戰。已經發炎就別去擠它,因為去擠它會造成微血管破裂出血,發炎因子會擴散到周圍組織導致發炎面積擴大,萬一膿包被擠破留下傷口,毛囊內的細菌和外界細菌結合反而會二度感染,讓發炎更嚴重,更容易留下疤痕。更何況很多人在擠痘痘時並沒有注意臉部需要先清潔與器械必須要先消毒的問題。如果非擠不可,建議找專業人士利用適當的工具進行會比較保險。
如果只是少數一、兩顆,並不需去處理它,只要清潔、保濕、去角質做得好,痘痘自然會好。但是如果有形成痘疤的機會(長第一顆痘痘如果會形成痘疤,未來長痘痘會形成痘疤的機率非常高),就不能不管,因為這表示,發炎會往真皮層邁進,要去看醫師。
痤瘡桿菌的增生與發炎 — 看醫師,減緩病程與疼痛
痘痘一旦到了腫脹、硬塊這個地步,那就要去看醫師,因為這已經是屬於嚴重的「慢性皮膚病」。大顆痘痘除了影響外觀,也影響心理。長過大顆痘痘的人心裡很清楚,除了痛,整個病程感覺更是「阿雜」。
看醫師的好處是,醫師會全面掌握患者的症狀、體質、藥物特性來替患者選擇藥物與治療方式。醫師可以利用藥物縮短痘痘發展的時間、減輕疼痛、避免疤痕凹洞的出現以及減少心理壓力。
對付青春痘是科學,不是玄學!
長痘痘的人經常口耳相傳或道聽途說:「吃這個有效、擦那個有效」,但經常徒勞無功。對付青春痘需要完整、正確的醫學知識,如果只是看著網紅的影片依樣畫葫蘆,出了事豈不是得不償失?
如果能完整理解青春痘的致病關鍵,就會知道青春痘是多種因素所造成的慢性皮膚病,想迅速解決、一勞永逸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預防勝於治療。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維持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皮膚的清潔、適當的保養以阻絕長痘痘的原因,才是預防痘痘最重要的關鍵,即使不小心長了痘子,也能很迅速做對的處理,減少疤痕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