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癢、那裡也癢!ㄟ,對不起!今天不是要談過敏,而是要談冬季可能面臨的皮膚問題,而皮膚科門診第一名,就是俗稱的『冬季濕疹』或『冬季癢』。
馬上就要進入乾冷季節,皮膚油脂慢慢減少,而水分也即將隨著氣候、生理變化悄悄流失。和臉部皮膚的保養一樣,身體皮膚也需要油水平衡才是健康,不論缺水或缺油,很快地,不少人即將面臨一場『乾燥大戰』!
延伸閱讀:肌膚要的不多,在換季時更是如此!
那麼,冬天來泡個熱水澡或泡泡溫泉肯定非常舒服。如果你的皮膚很健康,這超級幸福啦!但是如果你皮膚很乾燥,千萬嘸湯,此舉可能會讓已經受損的皮膚雪上加霜!
冬天皮膚本來就會更乾
服裝會換季,皮膚的疾病也會隨著換季!有許多好發於秋冬季節或容易在秋冬惡化的皮膚疾病,常是導因於氣候乾冷或是抵抗力降低而引起。
發生的部位大多在四肢,但以下肢,尤其是小腿前側更是常見,也可至髖部、大腿甚至全身。患者的皮膚都很乾燥、粗糙。若仔細看皮膚有不規則、紅或灰色網狀的裂紋(像蛇皮紋路)、落屑與抓痕。
秋冬季節,天氣乾冷,空氣中的相對濕度也較低,加上皮膚表面血管收縮,使得局部循環降低,進而使汗腺、皮脂腺分泌減少,造成皮膚出現乾裂、發癢或刺痛,甚至狂抓引發皮膚炎,醫學界稱之為『冬季癢』。
另外,因為老化,皮脂腺隨年齡退化、萎縮,再加上皮膚角質層結構異常,皮膚的保水功能降低,也因此長者不只是冬季,有時一年四季都有這種情形,只是冬天更形嚴重。
除了冬季癢,皮膚還容易有這些狀況
秋冬容易惡化皮膚疾病
1、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濕疹性皮膚疾病,無法根治。一般認為和體質有關,也有人認為和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有關。容易發生於皮脂腺較密集的區域,例如,頭皮、鼻側、眉毛、眼皮、耳後、胸部正中央部位。壓力、睡眠不足、溫度變化,容易造成脂漏性皮膚炎反覆發作。
2、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過敏性皮膚炎,症狀會因發生年齡而有所不同。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原本就較乾燥,所以在乾冷的秋冬季節,若不注意保濕,很容易因乾、癢、抓、發炎的四部曲而使疾病惡化。
3、乾癬
乾癬又稱『牛皮屑』、『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會反覆發作,但不具傳染性。由於皮膚的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皮膚角質代謝快速、脫皮(白屑),同時也會影響到表皮的血管,讓代謝異常的地方出現一塊塊紅斑。容易發生在頭皮、臉部、肩胛、下背、手肘、膝蓋等處,一年四季都會發病,乾冷的秋冬更加深受其害,患者因氣候乾燥、冬令進補等而使皮膚狀況惡化。
4、凍瘡:末梢血液循環差
凍瘡主要常發生在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末端部位,患部紅腫、甚至帶紫紅色、藍紫色,嚴重時還會長水泡、潰瘍,可能會有發癢、灼熱或疼痛感。
在寒帶國家,由於保暖的觀念與相關設施的完整,例如,大部分住家都有暖氣機、中央空調等,所以生活中不容易發生凍瘡。但別以為凍瘡這種低溫傷害在亞熱帶的臺灣不會發生,事實上剛好相反,正因為臺灣許多民眾低估對低溫防護的重要性,反而容易發生凍瘡。在台灣會發生凍瘡,大多在寒流連續來襲時。
凍瘡是『零度以上』的低溫所產生的皮膚傷害,至於『零度以下』的低溫所造成的皮膚紅腫熱痛則是凍傷,兩者是不同的。
上述1~3的患者都不建議在秋冬季節泡湯或泡腳,但凍瘡是因為低溫所引起的傷害,因此建議可以泡腳,保持手腳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管,以減少凍瘡發生的機率。
冬季癢,該這樣保養
乾性皮膚無法根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注意日常保養,才能減輕皮膚不適。
- 不要洗澡洗得太勤:由於冬季氣溫較低、皮脂分泌少、流汗少,不須太常洗澡,洗澡時避免水溫太熱或洗得太久,以淋浴為佳、減少泡澡,因為熱水與清潔劑都會帶走皮脂膜。如果還是想泡澡,可趁著洗完澡皮膚還保有水分時,馬上擦上高保濕滋潤保養品,可以減緩皮膚乾癢不適。
- 清潔沐浴用品:以清潔性低、高滋潤為主。
- 慎用電毯、電暖器:太常使用會造成皮膚過乾或室內乾燥,讓已經缺水的皮膚雪上加霜。
- 減少吹風:皮膚乾燥若再接觸冷風,很可能使臉部出現紅腫、發癢等情形。
- 日常保養:預防之道就是加強保濕,直接抹油,最保濕,例如,凡士林。洗澡後趁皮膚還濕潤,趕緊擦拭油脂、乳液,以鎖住水分,可依個人需求選擇乳液、乳霜、潤膚油、凡士林等補充皮膚油分,改善乾燥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