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過年過節,醫師、營養專家總是不厭其煩提醒大家粽子要怎麼吃才有過節氣氛又能吃得健康。傳統節日是以前農業社會留下的飲食文化,農業社會物資貧乏,總要趁著佳節到來時好好慶祝一番,這時候的飲食會比平常的食物來得豐盛一些。但這些食物的作法,已經不太適合營養過剩的現代,再加上現代人罹患慢性疾病非常普遍,過量食用粽子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在開始之前,先來個腦筋急轉彎:
臺灣的美食中,粽子、油飯、筒仔米糕之間有何不同?
答案是,只有『包裝容器』不同,其它的大同小異。你答對了嗎?
言歸正傳,端午粽子該怎麼吃才比較健康!
粽子不好消化,是因『支鏈澱粉』,還有內餡的油脂、蛋白質
粽子主要是以糯米製作而成,吃過的人應該不會否認,糯米比一般的米來得黏,主因在於糯米含有極高比例的支鏈澱粉。支鏈澱粉比例高的食物,例如,肉粽、湯圓等,煮後黏性高,不好消化。至於什麼是支鏈澱粉,請參考連結。
另外,大部分粽子的做法,在包粽之前,糯米會先以油脂拌炒過,再加上包在糯米裡面的餡料豐厚,例如,以五花肉、瘦肉、蛋黃、栗子等等內餡,而包粽子的時候會將所有食材擠壓再行綑綁,形成熱量密度極高的食物。
密度高、黏性高,加上油脂、蛋白質,各種原因加起來,讓粽子成為最難消化的食物之一。
粽子對腸胃道與三高的影響
綜觀上述原因,粽子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會很長。因為粽子不好消化而導致消化不完全,因此可能會產生腹脹、打嗝、腹痛、胃灼熱(胃酸逆流)等症狀,最後還可能出現便秘等問題。
粽子看起來小巧可愛,一不小心就會吃太多。雖然小巧,但由於食材經過擠壓,話說是『支鏈澱粉』,但它依舊是澱粉,一顆粽子幾乎等同一碗白飯,一次吃個兩顆是家常便飯,吃多了對血糖並不友善。
林林總總看起來,粽子是高澱粉、高油脂、高鹽、低纖維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可能會沾醬(高鹽、高糖),對三高疾病患者而言可就不是好消息。
粽子要這樣吃才健康
市面上有各種不同的粽子,但不論哪種,熱量大概介於400~600大卡之間,吃個兩顆粽子幾乎等同吃一個便當(熱量甚至超過一個便當),不少人一次就吃2~3顆,那就真的太多了。
那麼,要怎麼吃才能吃得盡興又健康?
- 細嚼慢嚥,淺嚐即止
一餐以 1 顆為佳,以一顆粽子取代一碗白飯的概念,也不建議連續三餐都吃,適量淺嘗才能吃得美味又健康。記住,最好不要把粽子隨手拿來當點心吃。
- 不要忘了配蔬菜
粽子的膳食纖維含量極少,吃粽子時別忘了蔬菜的攝取,例如,空心菜、高麗菜、地瓜葉等,飯後也別忘了多吃些水果,例如,鳳梨、木瓜、奇異果等富含酵素的水果,不僅可以幫助消化,也能達到飲食均衡。
- 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主材料畢竟是澱粉,放冷卻後,即使是支鏈澱粉也會產生抗性澱粉(硬度、黏性都會明顯上升),讓粽子更難消化,因此,吃粽子時最好配熱湯或熱茶、不要配冷飲。熱湯也能幫助下嚥,減緩腸胃不適。
- 避免使用沾醬或至少減半
吃鹹口味的粽子,常見搭配甜辣醬食用,沾醬除了含高鹽分、還含高糖分。因此建議,吃粽子儘量不要沾醬,吃原味是最能吃出粽子傳統美味的吃法。
過節當然開心最重要,記得吃粽子還是適量就好,不要一次吃太多。如果一時興起吃太多,肚子非常不舒服,經過休息之後仍無法緩解甚至加劇,建議就醫處理。